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ion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高中英语练习课课堂活动现状 | 第10页 |
1.1.2 《英语课程标准》对课堂活动的要求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访谈法 | 第12页 |
1.3.2 问卷法 | 第12页 |
1.3.3 对比分析法 | 第12-13页 |
2. 练习课课堂活动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7页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5页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 | 第13-14页 |
2.1.2 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 | 第14页 |
2.1.3 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观的特点 | 第14-15页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 第15-17页 |
2.2.1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 第15页 |
2.2.2 强调情景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抛锚式教学 | 第15-16页 |
2.2.3 合作对学习的重要影响 | 第16页 |
2.2.4 强调认知的灵活性——随机通达教学 | 第16-17页 |
3. 练习课课堂活动文献回顾 | 第17-22页 |
3.1 练习课课堂活动的内涵 | 第17-18页 |
3.2 通过任务探讨好的练习课课堂活动的特点 | 第18-20页 |
3.2.1 有效性 | 第18页 |
3.2.2 良好的学生预习 | 第18页 |
3.2.3 以成功为导向 | 第18页 |
3.2.4 合理的教师协助 | 第18-19页 |
3.2.5 任务具有层次性 | 第19页 |
3.2.6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 第19-20页 |
3.3 练习课课堂活动的作用 | 第20-22页 |
4. 练习课课堂活动在兰西一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实施前) | 第22-29页 |
4.1 实验主体介绍 | 第22-23页 |
4.1.1 英语基础 | 第22页 |
4.1.2 目前的英语学习兴趣 | 第22-23页 |
4.2 兰西一中师生对练习课课堂活动的看法 | 第23-25页 |
4.2.1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看法 | 第23-24页 |
4.2.2 教师对课堂活动的看法 | 第24-25页 |
4.2.3 练习课课堂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4.3 实验问题 | 第25-26页 |
4.4 实验对象 | 第26页 |
4.5 实验工具 | 第26页 |
4.6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4.6.1 调查问卷 | 第26-27页 |
4.6.2 访谈 | 第27页 |
4.6.3 测试 | 第27页 |
4.7 实验教材分析 | 第27-28页 |
4.8 实验安排 | 第28-29页 |
5.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实施中) | 第29-33页 |
5.1 英语练习课课堂活动设计 | 第29-31页 |
5.1.1 听力课课堂活动 | 第29页 |
5.1.2 口语课课堂活动 | 第29-30页 |
5.1.3 阅读课课堂活动(泛读) | 第30-31页 |
5.1.4 写作课课堂活动 | 第31页 |
5.2 英语练习课课堂活动实施中学师生的看法 | 第31-33页 |
5.2.1 练习课课堂活动实施中教师的心得与感受 | 第31-32页 |
5.2.2 练习课课堂活动实施中学生的表现 | 第32-33页 |
6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结果及数据分析(实验后) | 第33-43页 |
6.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41页 |
6.1.1 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 第33-34页 |
6.1.2 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 | 第34-36页 |
6.1.3 学生与同伴的合作态度 | 第36-38页 |
6.1.4 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期望 | 第38-40页 |
6.1.5 学生对课堂学习气氛的评价 | 第40-41页 |
6.2 考试结果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6.2.1 十月份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实验中测试) | 第41页 |
6.2.2 一月份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实验后测试) | 第41-43页 |
7.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43-48页 |
7.1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43页 |
7.2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的启示 | 第43-47页 |
7.2.1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练习课课堂活动 | 第43-45页 |
7.2.2 改善英语教学气氛,优化练习课教学 | 第45-46页 |
7.2.3 活化英语练习课,使英语训练转化为实际能力 | 第46-47页 |
7.3 本次调查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47-48页 |
7.3.1 本次调查研究的不足 | 第47页 |
7.3.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