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9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1.3.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 第19-20页 |
1.3.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3页 |
2 相关内涵的界定及逻辑关系分析 | 第23-31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逻辑关系 | 第23-26页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2.1.2 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 | 第25-26页 |
2.2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逻辑关系 | 第26-31页 |
2.2.1 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 第26-29页 |
2.2.2 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 | 第29-31页 |
3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及问题分析—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 | 第31-47页 |
3.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3.2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的成效 | 第33-36页 |
3.2.1 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33-34页 |
3.2.2 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被大学生所认知 | 第34-36页 |
3.3 大学生践行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第36-44页 |
3.3.1 部分大学生爱国行为缺乏理性 | 第37-38页 |
3.3.2 部分大学生敬业精神存在缺失 | 第38-41页 |
3.3.3 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有些欠缺 | 第41-42页 |
3.3.4 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够友善 | 第42-44页 |
3.4 大学生践行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3.4.1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 第45页 |
3.4.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衔接 | 第45-46页 |
3.4.3 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 | 第46-47页 |
4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 第47-59页 |
4.1 学校要承担起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 第47-52页 |
4.1.1 系统的理论灌输开启知的先导 | 第47-49页 |
4.1.2 和谐的文化氛围完善知的环境 | 第49-52页 |
4.2 家庭要奠定好价值观的情感基础 | 第52-54页 |
4.2.1 家长转变教育思维 | 第52-53页 |
4.2.2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 第53页 |
4.2.3 父母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 第53-54页 |
4.3 社会要发挥出价值观的引领功效 | 第54-56页 |
4.3.1 创新完善保障机制 | 第54-55页 |
4.3.2 舆论宣传营造环境 | 第55-56页 |
4.4 个人要履行起践行价值观的义务 | 第56-59页 |
4.4.1 树立责任意识 | 第56-57页 |
4.4.2 培养日常行为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A 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状况调查问卷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