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论文

流域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生态脆弱性概念第11-12页
        1.2.2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征第12-16页
    1.3 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演变第16-17页
        1.3.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第17-18页
        1.3.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第19-20页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0页
    1.6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7 论文框架第21页
    1.8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3-26页
    2.1 地理位置第23页
    2.2 地形地貌第23-24页
    2.3 气象与水文第24页
    2.4 土壤植被第24-25页
    2.5 社会经济概况第25-26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第26-29页
    3.1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的原则第26-27页
    3.2 生态脆弱性研究方法第27页
    3.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法第27-28页
    3.4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方法第28-29页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第29-37页
    4.1 生态脆弱性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29-31页
    4.2 生态脆弱性数据指标标准化第31页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31-33页
    4.4 In VEST模型运行原理第33-37页
        4.4.1 农作物生产服务第33页
        4.4.2 碳储存服务第33页
        4.4.3 产水服务第33-34页
        4.4.4 土壤保持服务第34页
        4.4.5 生境质量第34-37页
第五章 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第37-46页
    5.1 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第37-39页
        5.1.1 白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特征第37-39页
        5.1.2 讨论第39页
    5.2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第39-45页
        5.2.1 农作物生产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第40页
        5.2.2 碳储存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第40-41页
        5.2.3 产水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第41-42页
        5.2.4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第42-43页
        5.2.5 生境质量时空分布格局第43-44页
        5.2.6 讨论第44-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六章 流域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第46-54页
    6.1 生态脆弱性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第46-47页
    6.2 生态脆弱性与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第47-49页
    6.3 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分区第49-53页
    6.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7页
    7.1 主要结论第54-55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地区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下一篇:一种基于新的混合模型的PM2.5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