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天津地区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霾的概念、成因、识别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主要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17-22页
    2.1 天津概况第17-19页
        2.1.1 天津总体概况第17页
        2.1.2 蓟县(蓟州区)、塘沽区、西青区概况第17-19页
    2.2 数据来源第19页
    2.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第19-22页
第三章 天津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第22-31页
    3.1 霾的时间分布特征第22-28页
        3.1.1 霾天气的年际分布特征第22-24页
        3.1.2 霾的季节变化特征第24-25页
        3.1.3 霾的月际变化特征第25-26页
        3.1.4 霾的日变化特征第26-28页
    3.2 霾的强度特征第28-29页
        3.2.1 霾日的能见度等级第28-29页
        3.2.2 霾日的持续时间第29页
    3.3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几次典型的霾天气过程分析第31-49页
    4.1 2016 年1月 1 日—2016 年1月 3 日霾天气过程第32-37页
    4.2 2016 年3月 2 日—2016 年3月 5 日霾天气过程第37-43页
    4.3 2016 年3月 16 日—2016 年3月 18 日霾天气过程第43-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影响霾天气的要素分析第49-57页
    5.1 人类活动对霾天气的影响第49-50页
    5.2 气象条件对霾天气的影响第50-52页
        5.2.1 风对霾天气的影响第50页
        5.2.2 相对湿度对霾的影响第50-51页
        5.2.3 降水对霾的影响第51页
        5.2.4 气压和气温对霾的影响第51-52页
    5.3 城市热岛效应对霾的影响第52-53页
    5.4 霾天气的防治措施第53-55页
        5.4.1 影响霾天气现象的人为因素第53-54页
        5.4.2 防治霾天气措施第54-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57-59页
    6.1 主要结论第57-58页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第58页
    6.3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市两类典型重污染个例及其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流域生态脆弱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关关系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