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22页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第11-13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9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9-21页
    四、难点与创新点第21-22页
第一章 《导言》的写作背景与文本结构第22-34页
    第一节 马克思写作《导言》的时代背景第22-25页
        1.1.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危机第22-23页
        1.1.2 无产阶级的觉醒与大革命的序幕第23-25页
    第二节 马克思写作《导言》的理论背景第25-29页
        1.2.1 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研究成果第25-26页
        1.2.2 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成果第26-28页
        1.2.3 唯物史观的确立及作为方法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运用第28-29页
    第三节 《导言》的写作过程和文本结构与要点第29-34页
        1.3.1 《导言》的写作与出版第29-31页
        1.3.2 《导言》的文本结构与内容要点第31-34页
第二章 《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阐释第34-48页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立第34-39页
        2.1.1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生产的谬论第34-36页
        2.1.2 明确物质生产及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第36-37页
        2.1.3 确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第37-39页
    第二节 生产的基本属性第39-42页
        2.2.1 生产的社会属性第39-40页
        2.2.2 生产的历史属性第40-41页
        2.2.3 生产的总体属性第41-42页
    第三节 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第42-48页
        2.3.1 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关系第43-44页
        2.3.2 生产与分配的一般关系第44-45页
        2.3.3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关系第45-46页
        2.3.4 生产居于首要地位的有机整体第46-48页
第三章 《导言》对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与体系结构的阐释第48-61页
    第一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第48-53页
        3.1.1 政治经济学理论叙述的正确方法第48-50页
        3.1.2 思维过程:对现实具体的再现第50-51页
        3.1.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与“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关系第51-53页
    第二节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第53-56页
        3.2.1 逻辑过程与历史发展次序的统一第53-54页
        3.2.2 逻辑过程与历史发展趋势的统一第54-55页
        3.2.3 逻辑过程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统一第55-56页
    第三节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建的初步构思第56-61页
        3.3.1 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体解剖”第57-58页
        3.3.2 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次序安排原则第58-59页
        3.3.3“五篇计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初步规划第59-61页
第四章 《导言》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第61-74页
    第一节 《导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总的导言”第61-66页
        4.1.1 《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彻底变革第61-63页
        4.1.2 《导言》确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63-64页
        4.1.3 《导言》确立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叙述方法第64-66页
    第二节 《导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意义第66-70页
        4.2.1 《导言》提供了研究立场和方法论上的遵循第67-68页
        4.2.2 《导言》提供了研究主题和理论体系建构上的指引第68-70页
    第三节 《导言》对促进新常态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第70-74页
        4.3.1 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原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阐释第70-72页
        4.3.2 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原理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第72-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历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我关注与他人关注的结构测量以及与建议采纳的关系探索
下一篇:论高阳改良民众生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