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阳改良民众生活的观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0-14页 |
| 四、框架与方法 | 第14-15页 |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致力于民众生活改良 | 第17-27页 |
| 第一节 高阳的民众教育经历 | 第17-20页 |
| 一、子承父志,毁家兴学 | 第17-18页 |
| 二、竭心尽力,筚路蓝缕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民众教育与生活改良 | 第20-22页 |
| 第三节 民众生活改良观念的形成 | 第22-27页 |
| 一、民众教育运动的历史检讨 | 第22-23页 |
| 二、乡村建设派思想的影响 | 第23-25页 |
| 三、国外相关思想的借鉴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基本的问题意识:“政治的中心是民生” | 第27-36页 |
| 第一节 民众组织与民族自救 | 第28-31页 |
| 一、散漫的民众组织 | 第28-29页 |
| 二、团体组织的新建 | 第29-31页 |
| 第二节 民众生计与国家富强 | 第31-33页 |
| 一、窘迫的民众生计 | 第31页 |
| 二、着眼于国家富强的民众生计教育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民众观念与国民素质 | 第33-36页 |
| 一、落后的民众观念 | 第33-34页 |
| 二、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复苏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改良民众生活的基本思路 | 第36-47页 |
| 第一节 农民是民众关键多数 | 第36-39页 |
| 一、从主要输出品看 | 第36-37页 |
| 二、从中央及地方政府税收看 | 第37-38页 |
| 三、从城乡关系看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从外部助力到民众自立 | 第39-42页 |
| 一、外部助力的建立 | 第39-40页 |
| 二、团体生活习惯的养成 | 第40-42页 |
| 第三节 因地、因时、因事制宜 | 第42-44页 |
| 一、因地制宜 | 第42-43页 |
| 二、因时制宜 | 第43页 |
| 三、因事制宜 | 第43-44页 |
| 第四节 生活改良事项及其关系 | 第44-47页 |
| 一、民众生活改良的事项 | 第44-45页 |
| 二、事项之整体性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改良民众生活方法的思考 | 第47-55页 |
| 第一节 经费筹措方式 | 第47-49页 |
| 第二节 服务人员的培养方式 | 第49-51页 |
| 一、知识分子下乡 | 第49-50页 |
| 二、学生深入农村 | 第50-51页 |
| 第三节 改良实验法 | 第51-55页 |
| 一、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 | 第52页 |
| 二、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 | 第52-53页 |
| 三、惠北民众教育实验区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