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第15页 |
2.杜威的工具主义教育观 | 第15-16页 |
3.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 第16-17页 |
(四)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7-19页 |
1.研究目标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论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教学意义 | 第19-23页 |
(一)美术教学论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二)美术教学论课程的性质 | 第19-20页 |
(三)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 第20-21页 |
(四)美术教学论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美术教学论是基础教育的必要需求 | 第21-22页 |
2.美术教学论是培养教育师资的基础课程 | 第22-23页 |
二、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美术师资培养的核心要求 | 第23-27页 |
(一)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美术师资培养目标的要求 | 第23-24页 |
(二)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美术师资培养方向的要求 | 第24页 |
(三)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美术师资培养教学内容的要求 | 第24-25页 |
(四)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美术师资培养实践的要求 | 第25-27页 |
三、吉林省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调查与分析 | 第27-39页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第27-28页 |
1.调查目的 | 第27页 |
2.调查对象 | 第27页 |
3.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7-28页 |
(二)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第28-39页 |
1.学生对美术教学论课程的认知与学习情况 | 第28-31页 |
2.对美术教学论教材的认知情况 | 第31-33页 |
3.对美术教学论课程设置的情况的看法 | 第33-35页 |
4.对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 | 第35-39页 |
四、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6页 |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践 | 第39-41页 |
1.教学理念脱离教学实践 | 第39-40页 |
2.课程理论脱离教学实践 | 第40页 |
3.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实践 | 第40-41页 |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 | 第41-42页 |
(三)美术教学论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42-43页 |
(四)学生缺乏对美术教学论的认知与重视 | 第43-44页 |
1.对美术教学论认知不足 | 第43页 |
2.对美术教学论重视度不足 | 第43-44页 |
(五)前沿教育理论参考资料少,教材单一 | 第44页 |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 第44-46页 |
五、完善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9页 |
(一)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训课程一体的教学团队 | 第47-49页 |
1.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完善实习管理 | 第47-48页 |
2.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 | 第48-49页 |
(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 | 第49-52页 |
1.案例教学法 | 第49-50页 |
2.微格教学法 | 第50-51页 |
3.生态式教育模式的尝试 | 第51-52页 |
(三)重视课程内容的学术性 | 第52-53页 |
(四)注重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与前沿性 | 第53-55页 |
1.提升美术教学论课程的创造性 | 第53-54页 |
2.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 | 第54-55页 |
(五)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55-56页 |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 第56页 |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 第56页 |
(六)重视本土特色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 第56-57页 |
(七)建立科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第57-59页 |
1.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 | 第57-58页 |
2.将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美术供需有机衔接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学论>课程教学状况调查》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