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移景异手法在商丘夏邑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4.1 文献阅读 | 第9-10页 |
1.4.2 案例分析 | 第10页 |
1.4.3 实地考察 | 第10页 |
1.4.4 软件辅助 | 第10页 |
1.4.5 比较研究 | 第1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1.1 时间 | 第11页 |
2.1.2 空间 | 第11页 |
2.1.3 时空设计 | 第11-12页 |
2.1.4 步移景异 | 第12页 |
2.2 时空设计五点法式 | 第12-15页 |
2.2.1 复合形 | 第12-13页 |
2.2.2 复合路径 | 第13页 |
2.2.3 一池三山 | 第13-14页 |
2.2.4 中心水面 | 第14页 |
2.2.5 占角建筑 | 第14-15页 |
2.3 步移景异(时空设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3.1 国内 | 第15页 |
2.3.2 国外 | 第15-16页 |
2.3.3 小结 | 第16-17页 |
3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7-33页 |
3.1 留园 | 第17-20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17页 |
3.1.2 项目分析 | 第17-20页 |
3.2 方塔园 | 第20-23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0页 |
3.2.2 项目分析 | 第20-22页 |
3.2.3 总结及借鉴 | 第22-23页 |
3.3 竹园 | 第23-26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23页 |
3.3.2 项目分析 | 第23-25页 |
3.3.3 总结及借鉴 | 第25-26页 |
3.4 四盒园 | 第26-29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26页 |
3.4.2 项目分析 | 第26-28页 |
3.4.3 总结及借鉴 | 第28-29页 |
3.5 2007 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园博园 | 第29-33页 |
3.5.1 项目概况 | 第29页 |
3.5.2 项目分析 | 第29-32页 |
3.5.3 总结及借鉴 | 第32-33页 |
4 商丘夏邑公园规划与设计 | 第33-83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33-34页 |
4.1.1 项目背景 | 第33页 |
4.1.2 自然条件概况 | 第33-34页 |
4.1.3 商丘市夏邑县地域特色 | 第34页 |
4.2 区位分析 | 第34-36页 |
4.2.1 上位规划分析 | 第34-35页 |
4.2.2 场地概况 | 第35页 |
4.2.3 周边用地性质及绿地资源分布 | 第35-36页 |
4.3 设计依据 | 第36页 |
4.4 设计构思与要点 | 第36-38页 |
4.4.1 设计理念 | 第36页 |
4.4.2 设计原则 | 第36-38页 |
4.5 总体规划 | 第38-46页 |
4.5.1 功能分区规划 | 第39-41页 |
4.5.2 景观结构规划 | 第41-42页 |
4.5.3 空间及视线分析 | 第42-43页 |
4.5.4 交通规划 | 第43-46页 |
4.6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步移景异的景观化展示 | 第46-68页 |
4.6.1 入口景观 | 第46-47页 |
4.6.2 林荫广场 | 第47-50页 |
4.6.3 五彩园 | 第50-55页 |
4.6.4 石林园 | 第55-58页 |
4.6.5 下沉广场 | 第58-60页 |
4.6.6 园中园 | 第60-65页 |
4.6.7 翠竹园 | 第65-67页 |
4.6.8 湖面景观 | 第67-68页 |
4.7 专项规划 | 第68-81页 |
4.7.1 竖向规划及驳岸设计 | 第68-70页 |
4.7.2 种植规划 | 第70-77页 |
4.7.3 照明规划 | 第77-78页 |
4.7.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78-81页 |
4.7.5 安全系统规划 | 第81页 |
4.8 夏邑公园步移景异手法构图分析 | 第81-83页 |
5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英文摘要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