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名人陵墓类纪念性景观规划探析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对象第11页
    1.4 研究内容第11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1-14页
        1.5.1 研究方法第11-13页
        1.5.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纪念性景观理论基础第14-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6页
        2.1.1 名人陵墓第14-15页
        2.1.2 纪念性景观第15-16页
    2.2 国内外纪念性景观研究现状第16-19页
        2.2.1 国外纪念性景观研究现状第16-17页
        2.2.2 国内纪念性景观研究现状第17-19页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9页
    2.3 纪念性景观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2.3.1 纪念对象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2.3.2 纪念景观形式的发展历程第21页
    2.4 纪念性景观的指导理论第21-23页
        2.4.1 恢复学理论第21-22页
        2.4.2 符号学理论第22页
        2.4.3 场所精神第22页
        2.4.4 环境心理学理论第22-23页
    2.5 名人陵墓类纪念景观分类与特征第23-25页
        2.5.1 名人陵墓景观分类第23页
        2.5.2 名人陵墓景观特征第23-25页
3 纪念性景观分析与借鉴第25-39页
    3.1 南京中山陵第25-27页
    3.2 荥阳李商隐公园第27-29页
    3.3 印度泰姬陵第29-32页
    3.4 罗斯福纪念园第32-36页
    3.5 美国五角大楼纪念碑第36-39页
4 名人陵墓类纪念性景观规划策略探讨第39-50页
    4.1 景观规划原则第39页
        4.1.1 保护与利用原则第39页
        4.1.2 传承与创新原则第39页
        4.1.3 场所精神塑造原则第39页
    4.2 景观构成要素第39-41页
        4.2.1 场地环境第39-40页
        4.2.2 历史文脉第40-41页
        4.2.3 精神主题第41页
        4.2.4 景观风格第41页
    4.3 合理分区与布局第41-43页
        4.3.1 功能分区第42-43页
        4.3.2 空间布局第43页
    4.4 纪念性氛围的塑造第43-50页
        4.4.1 元素表达纪念氛围第44-46页
        4.4.2 组合运用设计手法塑造氛围第46-47页
        4.4.3 感官体验营造氛围第47-48页
        4.4.4 主客体互动增强纪念氛围第48-50页
5 实例----许昌市季和公园规划设计第50-65页
    5.1 项目概况第50-52页
        5.1.1 项目背景第50页
        5.1.2 项目分析第50-52页
    5.2 设计理念及原则第52-53页
        5.2.1 设计理念第52页
        5.2.2 设计原则第52-53页
    5.3 规划与布局第53-59页
        5.3.1 总体规划第53-54页
        5.3.2 功能分区第54页
        5.3.3 空间布局第54-55页
        5.3.4 交通规划第55-56页
        5.3.5 景观节点规划第56-59页
    5.4 纪念氛围塑造第59-65页
        5.4.1 设计手法第59-61页
        5.4.2 景观元素第61-63页
        5.4.3 感官体验第63-65页
6 结论与讨论第65-69页
    6.1 结论第65-68页
        6.1.1 发展方向第65-66页
        6.1.2 规划策略第66-68页
    6.2 讨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Abstract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形几何理论在郑州市瓷片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步移景异手法在商丘夏邑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