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TIG焊焊缝纠偏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12页
        1.1.1 TIG 焊接的生产技术发展及现状第8-9页
        1.1.2 TIG焊接过程介绍第9-10页
        1.1.3 模糊控制的发展及现状第10-12页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第13-36页
    2.1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第13-17页
        2.1.1 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第13-14页
        2.1.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第14-15页
        2.1.3 模糊子集的运算第15-16页
        2.1.4 隶属函数第16-17页
    2.2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第17-19页
        2.2.1 模糊化接口第18页
        2.2.2 知识库第18页
        2.2.3 模糊推理第18-19页
        2.2.4 解模糊化接口第19页
    2.3 简单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第19-28页
        2.3.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第19-21页
        2.3.2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第21-25页
        2.3.3 确立模糊化和解模糊化的方法第25-27页
        2.3.4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参数第27-28页
    2.4 自适应模糊控制策略第28-35页
        2.4.1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组成第29-30页
        2.4.2 量化因子和调整因子对模糊控制器性能的影响第30-32页
        2.4.3 几种自适应模糊控制第32-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纠偏比例—模糊控制系统设计第36-51页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第36页
    3.2 硬件系统第36-40页
        3.2.1 控制单元第36-37页
        3.2.2 行走机构第37页
        3.2.3 传感器的选用第37-40页
        3.2.4 焊接电源第40页
    3.3 控制算法研究第40-50页
        3.3.1 比例一模糊控制双模控制器的结构及其阀值选择第41页
        3.3.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原理第41-42页
        3.3.3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第42-43页
        3.3.4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43页
        3.3.5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第43-46页
        3.3.6 模糊控制表的建立第46-47页
        3.3.7 量化因子及比例因子的选择第47页
        3.3.8 控制规则中调整因子的使用第47-49页
        3.3.9 建立模糊控制算法流程图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系统仿真及试验验证第51-62页
    4.1 MATLAB 平台及对应工具箱第51-52页
        4.1.1 MATLAB 的主要特点第51-52页
        4.1.2 MATLAB 的基本组成第52页
    4.2 焊缝纠偏仿真系统的建立第52-54页
        4.2.1 偏差信信号输入第52-53页
        4.2.2 控制器的选择第53页
        4.2.3 比例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第53页
        4.2.4 执行机构第53页
        4.2.5 MATLAB 中焊缝纠偏仿真系统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3 模糊控制参数的计算机仿真第54-61页
        4.3.1 模糊控制调整因子,α1 和α2 的仿真预选第54-59页
            4.3.1.1 α1 值预选第55-57页
            4.3.1.2 α2 值预选第57-59页
        4.3.2 模糊控制比例因子K3 的预选第59-61页
        4.3.3 比例一模糊控制双模分段阀值e 的预选第61页
    4.4 本章小节第61-62页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第62-71页
    5.1 正交取优第62-63页
    5.2 无弧条件下的焊缝纠偏实验第63-68页
        5.2.1 斜线板的纠偏第63-65页
        5.2.2 折线板的纠偏第65-66页
        5.2.3 曲线板的纠偏第66-68页
    5.3 带电弧试验第68-70页
        5.3.1 试验方法第68-69页
        5.3.2 试验过程第69-70页
    5.4 评价和结论第70-7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综合前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QG公司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