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 预焙阳极技术发展 | 第19-21页 |
1.3 阳极消耗 | 第21-24页 |
1.4 铝电解对预焙阳极的要求 | 第24-25页 |
1.5 预焙阳极生产工艺 | 第25-26页 |
1.6 预焙阳极原料—石油焦 | 第26-29页 |
1.6.1 石油焦生产过程 | 第26-27页 |
1.6.2 石油焦质量 | 第27-29页 |
1.7 选题意义和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7.1 选题意义 | 第29-30页 |
1.7.2 目的 | 第30页 |
1.7.3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内容 | 第32-42页 |
2.1 实验主要原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第32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2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3-36页 |
2.2.1 粉焦成型煅烧制块粒实验研究工艺流程 | 第33-34页 |
2.2.2 粉焦成型块煅烧后破碎制备预焙阳极实验工艺流程 | 第34-36页 |
2.2.3 石油焦替代原料降灰处理工艺流程 | 第36页 |
2.3 试样性能测试 | 第36-42页 |
2.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2.3.2 挥发分的测定 | 第36页 |
2.3.3 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4 体积密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3.5 洛氏硬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3.6 室温电阻率的测定 | 第37-38页 |
2.3.7 耐压强度的测定 | 第38页 |
2.3.8 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 第38页 |
2.3.9 真密度测定 | 第38页 |
2.3.10 热导率测定 | 第38-39页 |
2.3.11 空气渗透率的测定 | 第39页 |
2.3.12 空气反应性测定 | 第39页 |
2.3.13 二氧化碳反应性测定 | 第39-40页 |
2.3.14 微量元素测定 | 第40-41页 |
2.3.15 差热-热重分析 | 第41页 |
2.3.1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1-42页 |
第3章 石油焦细粉煅烧研究 | 第42-77页 |
3.1 粘结剂粉焦成型块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43-53页 |
3.1.1 基本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43-48页 |
3.1.2 SEM 分析 | 第48-50页 |
3.1.3 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50-53页 |
3.2 粉焦成型块煅烧后破碎制备预焙阳极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3-75页 |
3.2.1 预焙阳极原料制备 | 第53页 |
3.2.2 原料性能测试 | 第53-55页 |
3.2.3 预焙阳极原料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5-58页 |
3.2.4 预焙阳极样品制备 | 第58页 |
3.2.5 粉焦成型块制备预焙阳极样品性能分析 | 第58-64页 |
3.2.6 粉焦成型煅烧块为部分粒级配料制备预焙阳极 | 第64-75页 |
3.3 粉焦成型处理工艺制备预焙阳极经济效益计算 | 第75页 |
3.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石油焦替代原料研究 | 第77-100页 |
4.1 国内外石油焦替代原料研究现状 | 第78-83页 |
4.1.1 灰分对预焙阳极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4.1.2 煤灰分分析 | 第80-81页 |
4.1.3 石油焦替代原料试验研究方案 | 第81-83页 |
4.2 废橡胶和无烟煤部分替代石油焦制备预焙阳极实验 | 第83-89页 |
4.2.1 实验 | 第83-85页 |
4.2.2 基本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4.2.3 SEM 分析 | 第86-88页 |
4.2.4 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88-89页 |
4.3 无烟煤降灰制备预焙阳极实验研究 | 第89-98页 |
4.3.1 实验 | 第90-91页 |
4.3.2 基本性能分析 | 第91-96页 |
4.3.3 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96-97页 |
4.3.4 SEM 分析 | 第97-98页 |
4.4 降灰无烟煤部分替代石油焦经济效益计算 | 第98页 |
4.5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