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工程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我国所处的交通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1.2 我国现有护栏研究范围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1.3 弯道护栏研究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2 弯道护栏技术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6-21页 |
1.2.1 确定碰撞条件与评价标准 | 第16-18页 |
1.2.2 确定护栏类型 | 第18-20页 |
1.2.3 结构和参数的设计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实现 | 第21-22页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3.2 研究的思路实现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 | 第22-23页 |
1.4.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研究的试验方案 | 第23页 |
1.5 各章节完成的具体工作 | 第23-24页 |
1.6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动态显示有限元分析中的数据处理 | 第25-34页 |
2.1 概述 | 第25页 |
2.2 波形抽样 | 第25-27页 |
2.3 抽样定理 | 第27-32页 |
2.3.1 傅立叶变换分析 | 第27-29页 |
2.3.2 褶积定理 | 第29-30页 |
2.3.3 抽样定理 | 第30-32页 |
2.4 仿真模拟中的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汽车—护栏仿真模拟中的有限元模型和理论分析 | 第34-76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有限元法及分析软件 LS-DYNA | 第34-37页 |
3.2.1 汽车碰撞护栏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2.2 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36-37页 |
3.3 车—护栏碰撞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49页 |
3.3.1 车—护栏—路整体模型分析 | 第37-45页 |
3.3.2 网格划分及单元定义 | 第45-47页 |
3.3.3 材料参数 | 第47-49页 |
3.4 LS-DYNA 车—护栏碰撞仿真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49-58页 |
3.4.1 时间步长与质量缩放 | 第49-52页 |
3.4.2 接触与穿透 | 第52-56页 |
3.4.3 求解与稳定 | 第56-58页 |
3.5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58-75页 |
3.5.1 实车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3.5.2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大型客车与弯道护栏的碰撞仿真模拟 | 第76-94页 |
4.1 概述 | 第76页 |
4.2 客车与半径为250 米弯道护栏碰撞仿真模拟 | 第76-80页 |
4.3 客车与半径为400 米弯道护栏碰撞仿真模拟 | 第80-86页 |
4.4 客车与半径为1000 米弯道护栏碰撞仿真模拟 | 第86-91页 |
4.5 弯道护栏仿真的比较分析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弯道护栏截面的正交优化设计 | 第94-111页 |
5.1 概述 | 第94-95页 |
5.2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第95-99页 |
5.3 弯道护栏截面形式的正交试验优化 | 第99-109页 |
5.3.1 因素和水平 | 第99页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99-103页 |
5.3.3 最优参考值的仿真分析 | 第103-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弯道护栏的配筋和基础设计 | 第111-123页 |
6.1 概述 | 第111页 |
6.2 弯道护栏基础有限元模型 | 第111-115页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15-122页 |
6.3.1 基础设计 | 第115-116页 |
6.3.2 配筋方案 | 第116-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123-12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0-131页 |
附录B UG 软件建立护栏—客车—道路仿真模型 | 第131-136页 |
附录C VPG 前处理步骤及 L25(56)正交设计表 | 第13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