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行政调解及其必要性 | 第9-16页 |
| 一、行政调解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2页 |
| (一) 行政调解的概念 | 第10页 |
| (二) 行政调解的特征 | 第10-12页 |
| 二、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裁决的区别 | 第12-13页 |
| (一) 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 | 第12页 |
| (二) 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 | 第12页 |
| (三) 行政调解与行政裁决 | 第12-13页 |
| 三、行政调解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3-14页 |
| (二) 弥补诉讼制度的不足 | 第14页 |
| (三) 及时化解多元利益纠纷的需要 | 第14-15页 |
| (四)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我国现行行政调解制度的缺陷 | 第16-19页 |
| 一、行政调解的立法、范围和程序 | 第16-17页 |
| (一) 行政调解的立法不健全 | 第16页 |
| (二) 行政调解范围偏窄 | 第16-17页 |
| (三) 行政调解程序有所缺失 | 第17页 |
| 二、行政调解的人员与机构 | 第17-18页 |
| (一) 调解人员素质较低,依法调解意识不强 | 第17页 |
| (二) 调解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17-18页 |
| 三、行政调解的效力与救济 | 第18-19页 |
| (一) 调解协议缺乏明确的法律效力 | 第18页 |
| (二) 行政调解缺乏救济机制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法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的行政调解制度 | 第19-23页 |
| 一、法国的调解专员制度 | 第19-20页 |
| (一) 调解专员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 第19-20页 |
| (二) 调解专员的职务范围广泛 | 第20页 |
| (三) 调解专员的核心权力是调停权 | 第20页 |
| 二、日本的行政调解制度 | 第20-21页 |
| 三、香港的申诉专员制度 | 第21-22页 |
| 四、我国可借鉴之处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构想 | 第23-30页 |
| 一、扩大行政调解的范围 | 第23-25页 |
| (一) 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民事纠纷以及一切权属和利益纠纷 | 第23页 |
| (二) 一部分行政纠纷 | 第23-24页 |
| (三) 信访事件 | 第24-25页 |
| 二、规范行政调解的程序 | 第25-26页 |
| (一) 行政调解以自愿为原则 | 第25页 |
| (二) 引入行政告知和听证程序 | 第25-26页 |
| (三) 回避原则 | 第26页 |
| (四) 公开原则 | 第26页 |
| 三、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 | 第26-27页 |
| (一) 调解人员要端正思想,明确定位 | 第26-27页 |
| (二) 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 | 第27页 |
| (三) 明确行政调解的法律责任 | 第27页 |
| 四、明确调解协议的效力 | 第27-28页 |
| (一) 明确规定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效力 | 第27-28页 |
| (二) 规范法院对调解协议的审查范围 | 第28页 |
| 五、建立调解与诉讼的有效衔接 | 第28-30页 |
| (一) 程序上的衔接 | 第28页 |
| (二) 效力上的衔接 | 第28-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