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穗行数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2页
缩写语第12-18页
1. 文献综述第18-40页
    1.1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第18-28页
        1.1.1 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19-20页
        1.1.2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第20-27页
        1.1.3 数量性状位点或基因的克隆第27-28页
    1.2 玉米穗行数的研究进展第28-39页
        1.2.1 玉米的起源与驯化第28-30页
        1.2.2 玉米穗行数的发育建成第30-33页
        1.2.3 玉米穗行数的遗传分析第33-37页
        1.2.4 影响或控制玉米穗行数的基因第37-39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9-40页
2. SICAU1212玉米穗行数的遗传分析第40-49页
    2.1 不同穗行数材料的小穗发育及排列第40-45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2.1.2 结果与分析第41-42页
        2.1.3 讨论第42-45页
    2.2 六个世代分析第45-49页
        2.2.1 材料与方法第45页
            2.2.1.1 六个世代家系的构建第45页
            2.2.1.2 性状考察及标准第45页
            2.2.1.3 六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第45页
        2.2.2 结果与分析第45-47页
            2.2.2.1 六个世代的穗行数数据分析第45-46页
            2.2.2.2 控制B73和SICAU1212之间穗行数的遗传模型第46-47页
        2.2.3 讨论第47-49页
3. 遗传图谱构建及SICAU1212玉米穗行数QTL定位第49-95页
    3.1 两套F_2群体定位分析第49-64页
        3.1.1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3.1.1.1 连锁遗传群体的构建第49页
            3.1.1.2 性状考察及标准第49-50页
            3.1.1.3 玉米植株叶片DNA的提取及PCR反应体系第50页
            3.1.1.4 分子标记的选取与PCR产物基因型的鉴定第50-51页
            3.1.1.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QTL定位第51-52页
        3.1.2 结果与分析第52-61页
            3.1.2.1 表型性状分析第52-56页
                3.1.2.1.1 亲本间表型性状分析第52-53页
                3.1.2.1.2 两套F_2群体中各性状的变异分析第53-55页
                3.1.2.1.3 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5-56页
            3.1.2.2 两套F_2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56-58页
            3.1.2.3 QTL定位分析第58-61页
        3.1.3 讨论第61-64页
            3.1.3.1 亲本材料的特殊性第61-62页
            3.1.3.2 不同性状间的共同QTL第62-63页
            3.1.3.3 穗行数QTL第63-64页
    3.2 穗行数主效位点bin8.02目标区域的缩小第64-69页
        3.2.1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3.2.1.1 连锁分离群体的构建第64页
            3.2.1.2 表型性状考察第64页
            3.2.1.3 基因型的鉴定第64页
            3.2.1.4 QTL定位分析第64-65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65-66页
            3.2.2.1 表型数据分析第65-66页
        3.2.3 QTL定位分析第66-68页
        3.2.4 讨论第68-69页
    3.3 BC_1隐性性状群体定位分析第69-73页
        3.3.1 材料与方法第69页
            3.3.1.1 定位群体的构建第69页
            3.3.1.2 Indel分子标记的开发第69页
        3.3.2 结果与分析第69-70页
        3.3.3 讨论第70-73页
    3.4 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分析第73-95页
        3.4.1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3.4.1.1 RIL群体的构建第73-74页
            3.4.1.2 RIL的田间种植第74页
            3.4.1.3 RIL的性状考察第74-75页
            3.4.1.4 RIL的表型性状分析第75-76页
            3.4.1.5 QTL定位第76页
        3.4.2 结果与分析第76-88页
            3.4.2.1 各性状表型性状分析第76-80页
            3.4.2.2 各性状的QTL定位分析第80-88页
                3.4.2.2.1 RIL群体连锁图谱的验证第80页
                3.4.2.2.2 基于单个环境的QTL分析第80-84页
                3.4.2.2.3 基于联合环境的QTL分析第84-86页
                3.4.2.2.4 上位性QTL分析第86-87页
                3.4.2.2.5 QTL富集区域分析第87-88页
        3.4.3 讨论第88-95页
            3.4.3.1 F_2与RIL群体定位结果的对比第88-89页
            3.4.3.2 各性状的遗传体系第89-92页
                3.4.3.2.1 穗行数的遗传体系第89-90页
                3.4.3.2.2 两列对多列的遗传体系第90-91页
                3.4.3.2.3 籽粒性状的遗传体系第91-92页
            3.4.3.3 QTL之间的上位性第92-93页
            3.4.3.4 突变体基因与ERN和TR的形成第93页
            3.4.3.5 共同QTL的价值第93-95页
4. 关键QTL位点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第95-116页
    4.1 控制穗行数不同位点间互作效应解析第95-103页
        4.1.1 材料与方法第96页
        4.1.2 结果与分析第96-101页
        4.1.3 讨论第101-103页
    4.2 bin4.08和bin8.02区域位点的精细定位第103-111页
        4.2.1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4.2.2 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4.2.2.1 bin8.02区域位点的精细定位第104-105页
            4.2.2.2 bin4.08位点的精细定位第105-108页
        4.2.3 讨论第108-111页
    4.3 bin8.02区域内候选基因的验证第111-116页
        4.3.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4.3.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5页
            4.3.2.1 穗行数与花序分生组织的关系第112-114页
            4.3.2.2 IAA对植株高度的影响第114页
            4.3.2.3 IAA对植株IM大小的影响第114-115页
        4.3.3 讨论第115-116页
全文结论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7页
在读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下一篇:传统媒体对公民道德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