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PLP酶的分类 | 第10页 |
1.2 转氨酶的分类 | 第10-11页 |
1.3 ω-转氨酶催化机制 | 第11页 |
1.4 ω-转氨酶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 第11-16页 |
1.4.1 动力学拆分制备手性胺 | 第12-14页 |
1.4.2 不对称合成制备手性胺 | 第14-16页 |
1.5 已经发现的ω-转氨酶 | 第16-18页 |
1.6 转氨反应的检测 | 第18-19页 |
1.6.1 硫酸铜/甲醇法 | 第18页 |
1.6.2 紫外检测苯乙酮法 | 第18-19页 |
1.6.3 测定反应电导率法 | 第19页 |
1.6.4 TPF比色法 | 第19页 |
1.7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ω-转氨酶重组菌构建及表达 | 第21-36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1 菌种与质粒 | 第21页 |
2.2.2 具酶及试剂盒 | 第21页 |
2.2.3 电泳相关试剂 | 第21-22页 |
2.2.4 培养基 | 第22页 |
2.2.5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2.3.1 目的基因的搜索及比对 | 第22页 |
2.3.2 细菌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2.3.3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3.4 转氨酶基因工程菌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8页 |
2.3.5 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 第28-29页 |
2.3.6 SDS-PAGE蛋白胶的配制及蛋白质凝胶电泳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4.1 ω-转氨酶基因的发掘 | 第29-30页 |
2.4.2 基因组的提取 | 第30页 |
2.4.3 转氨酶基因的PCR | 第30-31页 |
2.4.4 ωTA-pZeroBack/blunt vector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 第31-32页 |
2.4.5 ω-TA-pET21a(+)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验证 | 第32-34页 |
2.4.6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4页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ω-TA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3.3.1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37-38页 |
3.3.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3 酶的比活力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3.3.4 ω-TA最适pH的测定 | 第40页 |
3.3.5 ω-TA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40-41页 |
3.3.6 ω-TA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1页 |
3.3.7 ω-TA有机溶剂耐受性测定 | 第41页 |
3.3.8 ω-TAT_m值测定 | 第41-42页 |
3.3.9 ω-TA K_m值的测定 | 第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3.4.1 ω-TA的最适pH | 第42-43页 |
3.4.2 ω-TA最适温度 | 第43页 |
3.4.3 ω-TA热稳定性测定 | 第43-44页 |
3.4.4 ω-TA有机溶剂耐受性 | 第44-45页 |
3.4.5 酶的T_m值测定 | 第45-46页 |
3.4.6 ω-TA K_m值的测定 | 第46-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转氨酶底物谱的测定 | 第50-5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0-52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0-5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1 氨基供体活性测定 | 第52页 |
4.3.2 氨基受体活性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3-57页 |
4.4.1 转氨酶对氨基供体的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4.4.2 转氨酶氨基受体活性的测定 | 第54-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ω-转氨酶在手性胺合成中的应用 | 第58-63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3.1 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58页 |
5.3.2 反应体系浓度的选择 | 第58页 |
5.3.3 (S)-(-)-α-甲基苄胺-L-赤藓酮糖反应体系 | 第58-59页 |
5.3.4 HPLC方法 | 第59页 |
5.3.5 薄层层析展开剂配制 | 第59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5.4.1 温度选择 | 第59页 |
5.4.2 浓度的选择 | 第59-60页 |
5.4.3 苯乙胺-L-赤藓酮糖反应 | 第60-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63-64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