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关于农业保险本质和功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农业保险市场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政府介入农业保险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关于农业保险制度及模式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体系 | 第18-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2. 农业保险发展基础与经营模式 | 第20-29页 |
2.1 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 | 第20-25页 |
2.1.1 农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2页 |
2.1.2 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属性 | 第22-25页 |
2.2 政府介入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2.2.1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和道德风险 | 第25-26页 |
2.2.2 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 | 第26页 |
2.2.3 寻租理论和绿箱政策 | 第26页 |
2.3 农业保险发展的法律基础 | 第26-27页 |
2.4 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 第27-29页 |
3. 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第29-36页 |
3.1 政府主导下的私营公司经营为主的模式 | 第29-30页 |
3.2 政府支持下的农业共济组合模式 | 第30-31页 |
3.3 政府政策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模式 | 第31-32页 |
3.4 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 | 第32-33页 |
3.5 公私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PPP)模式 | 第33-34页 |
3.6 没有政府支持的私营保险经营模式 | 第34页 |
3.7 各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评价与启示 | 第34-36页 |
4. 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发展探索 | 第36-49页 |
4.1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变迁 | 第36-41页 |
4.1.1 农业保险合作社 | 第36页 |
4.1.2 国有农业保险公司 | 第36-39页 |
4.1.3 民政部主办的农户救灾保险 | 第39-40页 |
4.1.4 助统筹保险 | 第40-41页 |
4.1.5 上海市政府农委与人保上海分公司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 | 第41页 |
4.2 当前中国农业保险试验模式 | 第41-46页 |
4.2.1 政府主导下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 第41-43页 |
4.2.2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分散经营模式 | 第43-44页 |
4.2.3 以互助合作为基础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 第44页 |
4.2.4 政府推动与商业保险共保经营模式 | 第44-45页 |
4.2.5 依托行业协会开展特定业务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5-46页 |
4.2.6 其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第46页 |
4.3 各经营模式下农业保险有效性分析 | 第46-49页 |
5. 中国农业保险经营绩效评价 | 第49-61页 |
5.1 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有限 | 第49-54页 |
5.1.1 农业保险的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 | 第49-51页 |
5.1.2 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和覆盖面有所扩大,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 第51-53页 |
5.1.3 农业保险的风险防范水平和平均保障程度较低 | 第53-54页 |
5.2 政府干预农业保险力度加强,干预方式有待细化 | 第54-56页 |
5.3 保险经营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保险经营模式有待改善 | 第56-58页 |
5.4 农户风险意识初步形成,农险参与度提高,参与方式有待转变 | 第58-61页 |
6. 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选择的建议 | 第61-69页 |
6.1 建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第61-62页 |
6.2 基于不同发展区域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62-65页 |
6.2.1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62-63页 |
6.2.2 基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层面的建议 | 第63-64页 |
6.2.3 基于农户层面的建议 | 第64-65页 |
6.3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65-68页 |
6.3.1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65-66页 |
6.3.2 基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层面的建议 | 第66-67页 |
6.3.3 基于农户层面的建议 | 第67-68页 |
6.4 其他配套的措施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