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引言 | 第18-2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8-19页 |
二、研究范畴 | 第19-21页 |
三、傅斯年研究成果综述 | 第21-25页 |
四、傅斯年研究的盲点 | 第25-27页 |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思想鸟瞰 | 第27-34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思想碰撞 | 第27-29页 |
一、梁启超以国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观 | 第27-28页 |
二、孙中山的单一大民族——“国族”一统的民族国家观 | 第28-29页 |
三、“认同”中的碰撞与困惑 | 第29页 |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中的艰难抉择 | 第29-34页 |
一、“向西看”的突进:五四时期的西方主题 | 第29-31页 |
二、“向中看”的折中:五四时期的贤能政治主张 | 第31-32页 |
三、新式独裁:“救亡”的苦药 | 第32-34页 |
第二章 “自由与社会主义的融合”:国家建构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34-52页 |
第一节 傅斯年早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 第34-38页 |
一、“人类社会无穷的希望都要靠苏俄革命进行引导” | 第34-35页 |
二、苏式社会革命中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不是相背的 | 第35-36页 |
三、日本作为社会革命的希望 | 第36页 |
四、反对中国走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 | 第36-37页 |
五、“世界是一个大共和国” | 第37页 |
六、“社会主义是去困穷 而不是去财富”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傅斯年自由主义思想 | 第38-43页 |
一、“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 | 第38-39页 |
二、人道的自由主义精神之体现 | 第39页 |
三、践行自由主义信念,傅斯年议政而不从政 | 第39-40页 |
四、对苏式社会主义缺乏自由的认识 | 第40页 |
五、台湾自由主义之殇 | 第40-41页 |
六、傅斯年自由主义的学源 | 第41-43页 |
第三节 “自由与社会主义之融合”:傅斯年1945年的主张 | 第43-48页 |
一、自由与社会主义的融合 | 第43-44页 |
二、资本主义框架内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 第44-45页 |
三、自由主义是温和的社会主义 | 第45-46页 |
四、自由社会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 第46-48页 |
第四节 “自由与平等不可偏废,不可偏重” | 第48-52页 |
一、没有经济上的平等,其他的平等都是假的 | 第48-49页 |
二、极端反对权贵资本 | 第49页 |
三、非议中共,批判国民党独裁专制 | 第49-50页 |
四、反对人治,主张政治制度改革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观与政府观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对国家、国民、个人权威的体认 | 第52-55页 |
一、“秦政到了现在,直可缩短为一天看” | 第52-53页 |
二、《中国现在要有政府》开启民国新式开明权威政治舆论之先河 | 第53-55页 |
三、权威与后发的现代国家 | 第55页 |
第二节 从历史观中成长和丰富的国家观 | 第55-59页 |
一、泛国家思想 | 第55-57页 |
二、国家统一高于一切 | 第57-59页 |
三、单一民族国家的探求 | 第59页 |
第三节 国家建构的模式选择 | 第59-63页 |
一、崇尚新自由主义的国家观 | 第59-61页 |
二、关于政治体制模式的设计思想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国家建构中的大民族观 | 第63-80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民族观的基石 | 第64-69页 |
一、汉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第64-65页 |
二、汉满蒙回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 | 第65-68页 |
三、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 | 第68-69页 |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体系成型 | 第69-73页 |
一、近代中国民族理论的探究 | 第69-70页 |
二、傅斯年现代民族思想和政策的建构 | 第70-73页 |
第三节 民族观的世界性释义 | 第73-75页 |
一、美国民族政策与傅斯年的主张 | 第73-74页 |
二、苏联解体后的俄联民族政策释义 | 第74页 |
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印度宪法 | 第74-75页 |
第四节 历史观与民族观及其他 | 第75-77页 |
一、“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历史学根源 | 第75-76页 |
二、“九·一八”事变后,以历史学启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思想 | 第76-77页 |
第五节 傅斯年民族观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 第77-80页 |
一、鼓舞中国人民抗日的斗志 | 第77-78页 |
二、“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的民族观成为国民政府的国家政纲 | 第78页 |
三、民族观念的若干忧思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民观 | 第80-92页 |
第一节 现代国民观:社会契约论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对中国国民性优点的肯定与赞扬 | 第82-83页 |
第三节 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 第83-88页 |
一、缺乏信仰,没有主义;好行小慧,关切应酬 | 第84-85页 |
二、一盘散沙,缺乏责任心,麻木 | 第85-86页 |
三、爱国心的淡漠 | 第86-87页 |
四、好说大话 | 第87-88页 |
五、文弱 | 第88页 |
第四节 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途径 | 第88-92页 |
一、“唤起公众责任心” | 第88-89页 |
二、“造有见识的社会” | 第89页 |
三、国民应从改造自我做起 | 第89-90页 |
四、加强学校教育 | 第90页 |
五、对青年的军事训练,也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 | 第90-91页 |
六、“先立人,后立国”,从“国民观”上根除皇权与专制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国家建构中的文化观 | 第92-111页 |
第一节 近代文化概念与傅斯年的文化观 | 第92-96页 |
一、韦伯的文化现代性 | 第92-93页 |
二、“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观 | 第93-94页 |
三、傅斯年的文化观简释 | 第94-96页 |
第二节 创造新思想、新文艺、新道德 | 第96-101页 |
一、“新”的文化追求与国家建构 | 第97页 |
二、“新文学”思想论 | 第97-100页 |
三、新语言文字主张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新国学论 | 第101-104页 |
一、清代学问比较接近科学论 | 第101-102页 |
二、反对过度重视经学 | 第102页 |
三、赞成整理国故 | 第102-103页 |
四、反对国粹论,反全盘西化论 | 第103页 |
五、极端的“反中医”论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科学观 | 第104-106页 |
一、“精神的科学观” | 第104页 |
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 第104-105页 |
三、反“太极图”论 | 第105-106页 |
第五节 历史学论 | 第106-107页 |
一、史料及史学,只“求实”不为致用 | 第106页 |
二、人类历史发展的“抛物线”论 | 第106页 |
三、对中国上古史的反思和求证 | 第106页 |
四、通过历史对国民进行训练 | 第106-107页 |
第六节 傅斯年与中国现代教育 | 第107-111页 |
一、“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 | 第107页 |
二、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 第107-108页 |
三、对大学教育制度的思考 | 第108页 |
四、傅斯年对台湾大学教育的贡献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国家建构中的经济观 | 第111-136页 |
第一节 工本主义论:劳动及公平地占有世界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支持工业化与国家经济重心区域论 | 第112-116页 |
一、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 第112-113页 |
二、东部经济“新渊源”论和“创新实业”论 | 第113页 |
三、“大工业农牧圈,是中华民国建国的大本钱”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对经济全球化的初步认识:“协调商战本比协调兵战尤难” | 第116-117页 |
第四节 战时经济政策论 | 第117-123页 |
一、1932年提出彻底地布置“华北的军财情形”,“以便成立长久的有效抵抗” | 第118页 |
二、“中日经济提携”:中国灭亡之速路的经济学解释 | 第118-119页 |
三、“善理财者当予增税、发公债、节约、借外债四项”积极的抗日财政政策和救急的难民政策 | 第119-120页 |
四、抗日时期交通政策与建议 | 第120-121页 |
五、抗战时期的“自给自足”经济论和平抑物价论 | 第121页 |
六、“拒绝以伪币为交易之媒介”:战后反对掠夺性币制兑换 | 第121-122页 |
七、建议实行“战时利得税” | 第122-123页 |
第五节 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 | 第123-133页 |
一、民国末期国家经济结构及豪门资本的形态 | 第123-125页 |
二、批判豪门资本 | 第125-130页 |
三、针对豪门资本膨胀的解决方案 | 第130-133页 |
第六节 遗落的珍珠:傅斯年经济思想的价值 | 第133-136页 |
第八章 国家建构的参照:对苏联制度从赞扬到抨击 | 第136-147页 |
第一节 “俄国式革命是社会革命”:1930年代前对苏俄的赞扬 | 第136-138页 |
一、思想自由、社会革命及其“世界共和国”理想,是傅斯年赞扬苏俄的思想基础 | 第136-137页 |
二、苏俄对中华民国的相对友好态度,是傅斯年支持苏俄的现实理由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1930年之后对苏俄认识的转变 | 第138-142页 |
一、不赞成苏俄“将整个世界进展视作直线过程”的历史观 | 第138-139页 |
二、“中国不能走苏俄式社会主义道路的理由” | 第139-140页 |
三、日、俄在中国东北的形势分析及俄国的抵抗 | 第140-141页 |
四、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合作,开创近代光明的出路 | 第141-142页 |
第三节 1943年之后对苏俄的抨击 | 第142-147页 |
一、1943年后开始对苏俄的高度警惕 | 第142-143页 |
二、1945年后,傅斯年“帝俄之暴”的愤慨与“必须和好”的委曲 | 第143-144页 |
三、1948年底之后,对苏俄展开全面批判,认为苏俄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帝国主义和“独占式国家资本主义” | 第144-147页 |
第九章 国家建构中的国际观 | 第147-167页 |
第一节 世界共和国与“蓝色国际” | 第147-150页 |
一、思想自由的近代精神和非暴力革命论 | 第148-149页 |
二、“世界共和国”论 | 第149页 |
三、国民政府应建立“蓝色国际”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外关系及世界局势的认识 | 第150-162页 |
一、法国宰割导致德国迅速右倾,“法德问题恰是世界最大的墓地” | 第151-153页 |
二、“东北之大变关系世界大局者过于巴尔干”,英美与日本在东亚的矛盾不可调和 | 第153-155页 |
三、“历来的英国政府是不可靠的”,英国“既靠天,又随人,虽努力,而鬼混”,其绥靖政策危害世界 | 第155-156页 |
四、对日俄形势的分析,认为日俄矛盾必将激化 | 第156-158页 |
五、中国必须依靠国联 | 第158-162页 |
第三节 二战胜利前后的国际观 | 第162-163页 |
一、1943年在《战后建都问题》中预测苏俄对中国的威胁 | 第162-163页 |
二、对1944年至1945年二战欧洲战场的预测 | 第163页 |
第四节 国际观中的预见性 | 第163-167页 |
一、“世界成了一大分工”:近代新经济局势论 | 第163-164页 |
二、国际社会中“社会组织的文明进步远赶不上科学成就的文明进步” | 第164页 |
三、“以多元代替一个重心之新的国际政治合作机用”论 | 第164-165页 |
四、傅斯年对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世纪格局的认识 | 第165页 |
五、“接壤”论与“接触”论 | 第165-166页 |
六、“极端的语言分国界是很困难的” | 第166页 |
七、对战后日本的认识:“二三十年后必又来生衅” | 第166-167页 |
结语 | 第167-17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2-187页 |
一、基本文献资料 | 第172页 |
二、傅斯年研究文献 | 第172-176页 |
三、傅斯年研究的外文资料 | 第176-178页 |
四、课题相关著作 | 第178-187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87-188页 |
后记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