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世界史论文--通史论文--文化史论文

美国传教士的中国形象(1830-1911)认知策略研究:一种跨文化视角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绪论:美国传教士与中国形象认知的问题与方法第15-47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5-24页
        1.1.1 传教士是美国中国观的重要知识来源第16-18页
        1.1.2 传教士对美国中国观的影响力第18-22页
        1.1.3 本文研究的问题第22-24页
    1.2 相关研究回顾第24-28页
    1.3 理论与方法第28-47页
        1.3.1 概念的梳理与界定第28-37页
        1.3.2 相关理论依据第37-40页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40-47页
2 “本部-禾场”:语境与传教士认知图式冲突第47-79页
    2.1 “本部”语境与传教士认知图式设定第48-65页
        2.1.1 被召唤的“拓荒者”:传教士的角色图式第48-54页
        2.1.2 布道与社会改革活动双管齐下:传教士的策略图式第54-58页
        2.1.3 复杂情感的交织:传教士的情感图式第58-65页
    2.2 “禾场”语境与传教士认知图式的冲突第65-79页
        2.2.1 “冲突”与“焦虑”:“禾场”中跨文化语境总体特点第65-67页
        2.2.2 动机与效果的二律背反:“禾场”语境与角色图式冲突第67-71页
        2.2.3 “洋鬼子”与边缘化:“禾场”的质疑、反抗与困境第71-79页
3 “分离”与“整合”:跨文化语境下的认知策略第79-135页
    3.1 神学思想差异与认知图式第81-85页
    3.2 “孔子或耶稣”与下层传教:“分离型”认知策略第85-101页
        3.2.1 “孔子或耶稣”:在强化自我中与中国主流价值分离第85-95页
        3.2.2 “自下而上”:专注下层传教与中国主流人群分离第95-100页
        3.2.3 “分离型”认知策略特点概括第100-101页
    3.3 “孔子加耶稣”与上层传教:“整合型”认知策略第101-135页
        3.3.1 从“实用知识”到“西学东渐”:知识路线与情境图式的整合第102-109页
        3.3.2 “以学辅教”与上层传教:在策略图式调适中向社会中心整合第109-124页
        3.3.3 从“福音战士”到“改宗”:在角色图式整合中获取平衡第124-133页
        3.3.4 “整合型”认知策略特点概括第133-135页
4 “暗影”与“光亮”:传教士著作里的中国人形象第135-165页
    4.1 低劣“异教徒”:“分离型”认知在作品中的呈现第135-145页
        4.1.1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低劣“异教徒”形象第136-138页
        4.1.2 明恩溥作品对“异教徒”形象的呈现第138-145页
    4.2 “觉醒的中国人”:“整合型”认知对“异教徒”的解构第145-158页
        4.2.1 “最文明的异教徒”:来自卫三畏作品的解构第145-148页
        4.2.2 “中国觉醒”:来自倪维思和丁韪良作品的解构第148-158页
    4.3 “缺席者”的竞争:对中西文明关系的反思第158-165页
5 结论与讨论:如何解构传教士的中国形象认知?第165-173页
    5.1 传教士认知中国形象的历史性第166-168页
    5.2 传教士认知中国形象的时代性第168-169页
    5.3 传教士认知中的符指关系问题第169-171页
    5.4 传教士认知与文化间的对话与非对话状态第171-173页
参考书目第173-180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傅斯年国家建构思想研究
下一篇: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