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实验环境 | 第12-13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本文的实验环境 | 第12-13页 |
第2章 心肌细胞生理学与病理学基础 | 第13-27页 |
2.1 心脏解剖学基础 | 第13-16页 |
2.1.1 心脏解剖生理学基础 | 第13-14页 |
2.1.2 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 | 第14-16页 |
2.2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 | 第16-21页 |
2.2.1 心肌细胞生理学基础 | 第16-17页 |
2.2.2 心肌细胞电生理基础 | 第17-21页 |
2.3 心电图 | 第21-23页 |
2.3.1 心电图的形成原理 | 第22页 |
2.3.2 典型心电图及各波意义 | 第22-23页 |
2.4 短QT综合征介绍 | 第23-26页 |
2.4.1 短QT病理简介 | 第23-25页 |
2.4.2 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和有效不应期的生理影响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一种改进的一维人心室肌细胞模型实现 | 第27-59页 |
3.1 虚拟心肌细胞数学及物理基础 | 第27-30页 |
3.1.1 Nernst平衡电位 | 第27页 |
3.1.2 膜电位 | 第27-28页 |
3.1.3 膜电流 | 第28-29页 |
3.1.4 动作电位在组织中的传导 | 第29-30页 |
3.2 虚拟心肌细胞数学模型 | 第30-38页 |
3.2.1 单细胞模型 | 第30-35页 |
3.2.2 一维心肌纤维伪心电图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3.2.4 心肌细胞模型相关术语 | 第37-38页 |
3.3 虚拟心肌细胞计算机模型 | 第38-46页 |
3.3.1 心肌细胞的计算机模型 | 第39-42页 |
3.3.2 一维心肌纤维伪心电图的计算机模型 | 第42-46页 |
3.4 基于TNNP人心室肌细胞模型的仿真实现 | 第46-55页 |
3.4.1 单细胞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3.4.2 一维心肌纤维伪心电图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3.5 一种改进的一维人心室肌细胞模型 | 第55-57页 |
3.5.1 一种改进的一维人心室肌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3.5.2 一种改进的一维人心室肌细胞模型验证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短QT病理情况下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73页 |
4.1 短QT病理情况数学模型基础 | 第59-62页 |
4.1.1 SQT1的数学模型 | 第59-61页 |
4.1.2 SQT3的数学模型 | 第61-62页 |
4.2 短QT病理情况的计算机模型 | 第62页 |
4.3 短QT病理情况的仿真实现 | 第62-72页 |
4.3.1 SQT1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4.3.2 SQT3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3.3 SQT1与SQT3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69-71页 |
4.3.4 SQT1与SQT3对心肌细胞[Ca~(2+)_i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本研究的总结 | 第73-74页 |
5.2 本研究的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