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六十种曲》简介 | 第8页 |
| 1.2 “帮闲”释义 | 第8-10页 |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 2 《六十种曲》中帮闲的分类 | 第16-34页 |
| 2.1 相关作品列表 | 第16-23页 |
| 2.2 帮闲形象在《六十种曲》中的分布 | 第23-25页 |
| 2.3 帮闲形象的分类 | 第25-34页 |
| 3 《六十种曲》中塑造帮闲形象的手段及其特征 | 第34-46页 |
| 3.1 帮闲形象的手段 | 第34-40页 |
| 3.2 帮闲特征 | 第40-46页 |
| 4 《六十种曲》中帮闲产生的原因 | 第46-50页 |
| 4.1 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 第46-48页 |
| 4.2 文学内容的世俗化 | 第48-50页 |
| 5 《六十种曲》中塑造帮闲形象的作用 | 第50-60页 |
| 5.1 推动情节发展 | 第50-52页 |
| 5.2 深化故事主题 | 第52-53页 |
| 5.3 塑造鲜明形象 | 第53-56页 |
| 5.4 活跃现场气氛 | 第56-60页 |
| 6 结语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