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16-1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9-59页 |
第一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病原特征 | 第19-22页 |
1.1 TGEV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特征 | 第19-20页 |
1.2 猪胃肠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20-22页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22-25页 |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受体介导的入侵途径 | 第22-23页 |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细胞膜融合途径 | 第23-24页 |
2.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组装和释放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微丝骨架蛋白在病原感染过程的作用 | 第31-45页 |
1 微丝骨架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 第31页 |
2 微丝解聚调节因子cofilin生物学特征 | 第31-34页 |
3 调控微丝骨架的调节蛋白和信号通路 | 第34-35页 |
4 病原感染微丝骨架对细胞膜表面动态变化的调控 | 第35-36页 |
5 脂筏的生物学功能 | 第36页 |
6 微丝骨架在介导病毒内吞过程中的作用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三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病毒入侵的研究进展 | 第45-59页 |
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生物学特征 | 第45-46页 |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病毒入侵早期对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 | 第46-49页 |
2.1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 第46-47页 |
2.2 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参与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 | 第47-49页 |
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 | 第49-50页 |
4 表皮生因子受体在病毒入侵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 第50-51页 |
5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抗病毒途径 | 第51-53页 |
5.1 靶向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抗病毒途径 | 第51页 |
5.2 靶向EGFR的干扰素抗病毒途径 | 第51-52页 |
5.3 靶向EGFR调控黏蛋白分泌的抗病毒途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59-133页 |
第四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HXB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 第59-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59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59-60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60页 |
1.4 病毒的扩繁与病毒RNA提取 | 第60页 |
1.5 病毒序列的扩增 | 第60-62页 |
1.6 病毒序列的分析 | 第62-63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3-68页 |
2.1 TGEV-SHXB病毒全长以及5'和3'端非编码核苷酸特征 | 第63页 |
2.2 TGEV-SHXB病毒非结构蛋白特征 | 第63-65页 |
2.3 TGEV-SHXB病毒结构蛋白特征 | 第65-66页 |
2.4 TGEV-SHXB病毒同其它毒株同源性比较、进化树分析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五章 TGEV感染早期引起IPEC-J2细胞微丝骨架的重排 | 第73-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80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73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73-74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74-75页 |
1.4 TGEV病毒纯化及标记 | 第75-76页 |
1.5 TGEV感染后微丝骨架形态的观察 | 第76-77页 |
1.6 RT-PCR检测TGEV的黏附和入侵 | 第77-78页 |
1.7 Cofilin过表达、定点突变、干扰载体的构建和慢病毒包装 | 第78-79页 |
1.8 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变化 | 第79-80页 |
1.9 荧光显微镜观察cofilin的分布 | 第8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0-87页 |
2.1 TGEV病毒的纯化 | 第80-81页 |
2.2 TGEV对微丝骨架的破坏 | 第81-82页 |
2.3 TGEV感染早期同微丝骨架的定位 | 第82页 |
2.4 微丝骨架蛋白抑制剂抑制TGEV的入侵 | 第82-83页 |
2.5 TGEV感染引起p-cofilin和cofilin表达量的变化 | 第83-84页 |
2.6 TGEV感染早期引起p-cofilin的出核和入核 | 第84-86页 |
2.7 cofilin参与TGEV的入侵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六章 TGEV引起IPEC-J2细胞微丝骨架重排机制的研究 | 第91-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7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91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91-92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92-94页 |
1.4 RT-PCR检测抑制剂对TGEV黏附和入侵的影响 | 第94页 |
1.5 抑制剂对下游信号通路和微丝骨架的影响 | 第94页 |
1.6 RHO-GTPases定点突变载体、EGFR干扰载体的构建和慢病毒包装 | 第94-97页 |
1.7 荧光显微镜观察TGEV、EGFR、脂筏的分布 | 第9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97-106页 |
2.1 PAK参与TGEV的入侵和p-coflin的调控 | 第98-99页 |
2.2 RHO-GTPases家族参与TGEV的入侵,Rac1和Cdc42参与p-cofilin的调控 | 第99-100页 |
2.3 TGEV感染早期激活PI3K/Akt,MEK/ERK信号通路 | 第100页 |
2.4 PI3 K/Akt,MEK/ERK信号通路参与TGEV的入侵和p-cofilin的调控 | 第100-102页 |
2.5 TGEV感染早期引起EGFR的激活,EGFR参与TGEV的入侵调控 | 第102-103页 |
2.6 EGFR参与p-cofilin的调控 | 第103-104页 |
2.7 脂筏参与TGEV的黏附入侵和p-cofilin的调控 | 第104-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EGFR介导TGEV入胞机制的研究 | 第111-1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8页 |
1.1 病毒和细胞 | 第111页 |
1.2 试验仪器 | 第111-112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112-114页 |
1.4 EGFR、APN过表达载体,APN、Clathrin和Caveolin干扰载体的构建及慢病毒包装 | 第114页 |
1.5 RT-PCR和流式方法检测TGEV的入侵 | 第114-115页 |
1.6 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 第115-116页 |
1.7 免疫荧光检测APN、EGFR的分布以及EGFR的内化 | 第116页 |
1.8 EGFR胞外区受体结构域1和2的原核表达 | 第116-117页 |
1.9 免疫共沉淀检测TGEV同EGFR互作 | 第117-118页 |
1.10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 第11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18-127页 |
2.1 EGFR胞外Receptor1同TGEV S1蛋白互作 | 第118-120页 |
2.2 TGEV感染引起EGFR内化 | 第120-121页 |
2.3 TGEV感染引起APN和EGFR簇集 | 第121页 |
2.4 APN和EGFR协同参与TGEV的入侵 | 第121-123页 |
2.5 APN和EGFR协同刺激下游PI3K/AKT和MEK/ERK1/2信号通路 | 第123-124页 |
2.6 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TGEV内吞入胞 | 第124-125页 |
2.7 EGFR通过网格蛋白内吞途径内化 | 第125-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全文结论 | 第133-13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35-13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