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纠正性反馈对高中英语写作衔接的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一、书面纠正性反馈 | 第15-17页 |
二、衔接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注意假设理论 | 第19-20页 |
二、输出假设理论 | 第20-21页 |
三、互动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书面纠正性反馈对衔接习得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一、国外书面纠正性反馈对衔接习得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二、国内书面纠正性反馈对衔接习得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7-33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27页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 | 第29-33页 |
一、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二、实验步骤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 第33-53页 |
第一节 整体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33-37页 |
一、整体衔接手段的频率 | 第33-36页 |
二、不同类型衔接手段的比例 | 第36-37页 |
三、小结 | 第37页 |
第二节 照应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37-42页 |
一、照应衔接手段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二、照应衔接手段子项目的比例 | 第38-41页 |
三、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省略和替代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42-43页 |
第四节 连接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43-47页 |
一、连接衔接手段的分析 | 第43-44页 |
二、连接衔接手段子项目的比例 | 第44-47页 |
三、小结 | 第47页 |
第五节 词汇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47-48页 |
第六节 讨论 | 第48-53页 |
一、反馈与衔接手段运用的变化 | 第48-49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3-5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第二节 教学启示和建议 | 第53-55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1 | 第63-65页 |
附录 2 | 第65-67页 |
附录 3 | 第67-69页 |
附录 4 | 第69-72页 |
附录 5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