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16-32页 |
2.1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概述 | 第16-22页 |
2.1.1 近年来朝阳市食品安全情况 | 第16-17页 |
2.1.2 朝阳市食品安全现行监管体制 | 第17-18页 |
2.1.3 朝阳市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 第18-20页 |
2.1.4 朝阳市目前执法模式 | 第20-22页 |
2.2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2.2.1 监管过程存在“扯皮”与“盲区” | 第22-23页 |
2.2.2 监管主体机构设置不均衡 | 第23-24页 |
2.2.3 食品安全监管参与主体单一 | 第24页 |
2.2.4 运动式执法具有负面效应 | 第24-26页 |
2.2.5 检验检测资源分散重复低水平建设 | 第26页 |
2.3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2.3.1 监管对象的特殊性 | 第26页 |
2.3.2 监管组织架构存在结构性缺陷 | 第26-27页 |
2.3.3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2.3.4 管理体制未形成“无缝隙管理”的整合模式 | 第28-29页 |
2.3.5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 第29-32页 |
3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的改进方案论证 | 第32-38页 |
3.1 食品安全监管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3.1.1 分散与集中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第32-33页 |
3.1.2 政府与第三方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 第33页 |
3.1.3 注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及标准体系建设 | 第33-34页 |
3.2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内改革经验借鉴 | 第34-35页 |
3.2.1 垂直管理与属地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模式 | 第34-35页 |
3.2.2 实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无缝监管模式 | 第35页 |
3.3 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改进方案的基本框架 | 第35-36页 |
3.3.1 朝阳市监管改进方案的目标 | 第35页 |
3.3.2 转变食品安全监管重点 | 第35-36页 |
3.3.3 调整监管机构整合多部门监管格局 | 第36页 |
3.3.4 构建多元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 第36页 |
3.4 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 第36-38页 |
3.4.1 现有工作基础 | 第36-37页 |
3.4.2 预期成效分析 | 第37-38页 |
4 强化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4.1 完善朝阳市食品安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 第38页 |
4.1.1 加快完善朝阳市食品安全法规步伐 | 第38页 |
4.1.2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 第38页 |
4.2 调整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架构 | 第38-40页 |
4.2.1 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适当的整合 | 第39页 |
4.2.2 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 第39-40页 |
4.2.3 完善自上而下职责明晰的责任体系 | 第40页 |
4.3 健全朝阳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 第40-43页 |
4.3.1 推进落实食品溯源和问题食品召回制度 | 第40-41页 |
4.3.2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 | 第41-42页 |
4.3.3 更有效的利用快速检测技术 | 第42-43页 |
4.3.4 完善行政问责追究惩罚机制 | 第43页 |
4.4 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管网络 | 第43-46页 |
4.4.1 积极引导食品行业协会建设 | 第43-44页 |
4.4.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 | 第44页 |
4.4.3 激励消费者参与监督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