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从现实的角度借鉴域外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 第14页 |
1.3.2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总结应对国外行政贸易保护调查的策略 | 第14-15页 |
第2章 政府采购及其制度概述 | 第15-25页 |
2.1 政府采购内涵 | 第15-17页 |
2.1.1 政府采购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2 政府采购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1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2.2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2.3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 第18-25页 |
2.3.1 国际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发展 | 第18-22页 |
2.3.2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发展 | 第22-25页 |
第3章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现状与GPA | 第25-37页 |
3.1 中国加入GPA的历程 | 第25-29页 |
3.1.1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3.1.2 中国政府采购的国际化进程 | 第28页 |
3.1.3 中国政府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方面的承诺 | 第28-29页 |
3.2 中国加入GPA的重要意义 | 第29-31页 |
3.2.1 享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 第29-30页 |
3.2.2 促进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 | 第30页 |
3.2.3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 第30页 |
3.2.4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30-31页 |
3.2.5 减少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腐败现象 | 第31页 |
3.3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与GPA的差距 | 第31-37页 |
3.3.1 立法目标比较 | 第32-33页 |
3.3.2 适用范围比较 | 第33-34页 |
3.3.3 采购方式比较 | 第34-35页 |
3.3.4 发展中国家特殊和差别待遇 | 第35-37页 |
第4章 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与欧美之比较 | 第37-47页 |
4.1 政府采购的电子化制度比较 | 第37-42页 |
4.1.1 政府采购电子化内涵 | 第37页 |
4.1.2 国际政府采购电子化制度 | 第37-39页 |
4.1.3 中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制度 | 第39-42页 |
4.2 政府采购的救济制度比较 | 第42-45页 |
4.2.1 政府采购救济制度内涵 | 第42-43页 |
4.2.2 欧盟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 第43-44页 |
4.2.3 中国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 第44-45页 |
4.3 政府采购的民族企业保护制度比较 | 第45-47页 |
4.3.1 美国政府采购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制度 | 第45页 |
4.3.2 中国政府采购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制度 | 第45-47页 |
第5章 完善中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7-55页 |
5.1 健全国内电子化政府采购相关法律 | 第47-48页 |
5.1.1 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 第47页 |
5.1.2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提高电子化政府采购立法技术 | 第47-48页 |
5.1.3 完善法律环境建设,创造和谐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环境 | 第48页 |
5.2 增设质疑投诉救济机制 | 第48-49页 |
5.2.1 重新设立国内政府采购的救济法律体制 | 第48-49页 |
5.2.2 整合询问、质疑机制,加强政府采购的公开透明 | 第49页 |
5.3 完善政府采购法保护民族产业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9-55页 |
5.3.1 将政府采购政策性目标、采购范围原则化 | 第49-51页 |
5.3.2 健全中小企业保障制度 | 第51-52页 |
5.3.3 完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监审制度 | 第52-5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