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核果类论文--桃论文

避雨栽培对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致谢第6-8页
缩略语表第8-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7页
    1.1 桃果实生产与研究的概况第17-18页
    1.2 果实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分析技术第18-20页
        1.2.1 电子鼻技术第18页
        1.2.2 固相微萃取第18-19页
        1.2.3 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技术第19页
        1.2.4 数据多元统计分析第19-20页
    1.3 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组分与代谢途径第20-23页
        1.3.1 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第20-21页
        1.3.2 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代谢途径第21-23页
    1.4 栽培措施对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第23-24页
    1.5 避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5.1 避雨栽培的概述第24-25页
        1.5.2 桃果实的避雨栽培研究第25页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5-27页
        1.6.1 研究目的第25-26页
        1.6.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 材料与处理第27页
    2.2 分析方法第27-31页
        2.2.1 果园环境因子监测第27-28页
        2.2.2 果实色差测定第28页
        2.2.3 果实硬度测定第28页
        2.2.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测定第28-29页
        2.2.5 果实褐变指数测定第29页
        2.2.6 电子鼻检测第29-30页
        2.2.7 果实挥发性物质的检测第30页
        2.2.8 数据统计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避雨栽培对不同采收阶段桃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第31-45页
    3.1 避雨栽培对果园微环境的影响第31-33页
        3.1.1 避雨栽培对光照的影响第31-32页
        3.1.2 避雨栽培对温度和水分的影响第32-33页
    3.2 桃果实的生理指标分析第33-35页
    3.3 桃果实挥发性成分的电子鼻感官分析第35-38页
        3.3.1 电子鼻指纹图谱分析第35-37页
        3.3.2 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的统计分析第37页
        3.3.3 电子鼻传感器的聚类分析第37-38页
        3.3.4 电子鼻感官品评DFA分析第38页
    3.4 GC-MS技术分析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第38-43页
        3.4.1 桃果实不同种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分析第38-41页
        3.4.2 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PLS-DA分析第41-43页
    3.5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避雨栽培对采后低温贮藏期间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第45-56页
    4.1 避雨栽培对低温贮藏过程桃果实硬度与组织褐变的影响第45-46页
    4.2 果实挥发性成分的电子鼻分析第46-51页
        4.2.1 电子鼻指纹图谱分析第46-47页
        4.2.2 电子鼻感官品评模型分析第47-49页
        4.2.3 电子鼻感官品评雷达图分析第49-51页
    4.3 SPME-GC-MS技术分析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第51-54页
        4.3.1 挥发性物质的PCA分析第51页
        4.3.2 桃果实不同类别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第51-52页
        4.3.3 低温贮藏期间单一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变化第52-54页
        4.3.4 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PLS-DA分析第54页
    4.4 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第56-58页
    5.1 小结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8页
附录第58-66页
    附表1 桃果实中检测到的挥发性物质与风味特征第58-61页
    附表2 不同成熟阶段‘湖景蜜露’和‘玉露’桃果实挥发性物质含量第61-64页
    附表3‘湖景蜜露’桃果实低温贮藏及货架期的挥发性物质变化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作者的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杭州西湖风景区景桥发展研究
下一篇:铁皮石斛病原真菌分离与鉴定及印度梨形孢促生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