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杭州西湖风景区景桥发展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22页
        1.3.1 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评述第18-20页
        1.3.2 相关的桥梁美学研究评述第20-22页
        1.3.3 园林景观和桥梁交叉联系的研究评述第22页
        1.3.4 西湖风景区景桥研究第22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向第22-24页
    1.5 论文内容和结构第24-27页
2 景桥历史发展分期研究第27-51页
    2.1 景桥的起源第27-28页
    2.2 景桥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第28-49页
        2.2.1 古代传统景桥阶段第29-48页
            2.2.1.1 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第29-30页
            2.2.1.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第30-34页
            2.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第34-36页
            2.2.1.4 隋唐时期(公元589年至960年)第36-40页
            2.2.1.5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271年)第40-45页
            2.2.1.6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至19世纪末)第45-48页
        2.2.2 现代景桥阶段(公元19世纪末至今)第48-49页
    小结第49-51页
3 景桥分类体系第51-63页
    3.1 传统景桥类型第51-59页
        3.1.1 平桥第51-52页
        3.1.2 拱桥第52-54页
        3.1.3 亭桥和廊桥第54-55页
        3.1.4 栈道第55-56页
        3.1.5 汀步桥第56-58页
        3.1.6 索桥第58页
        3.1.7 舟桥第58-59页
    3.2 现代新型景桥第59-61页
        3.2.1 桥梁结构体系对景桥的影响第59-60页
        3.2.2 生态环保思想对景桥设计的影响第60-61页
    小结第61-63页
4 现代设计中的景桥设计第63-74页
    4.1 景桥美学的基本法则第63-65页
        4.1.1 多样与统一第63页
        4.1.2 尺度与比例第63-64页
        4.1.3 对称、均衡与稳定第64-65页
        4.1.4 节奏与韵律第65页
    4.2 景桥桥体设计第65-69页
        4.2.1 景桥造型设计第65-67页
            4.2.1.1 景桥的心理诱导力及其静态动势第66-67页
        4.2.2 景桥色彩与材质设计第67-69页
            4.2.2.1 色彩直接影响景桥的视觉感受第67-68页
            4.2.2.2 材质的自然美与表面处理相结合第68-69页
    4.3 景桥的附属建筑与设施设计第69-72页
        4.3.1 景桥附属建筑突出景桥形象第69页
            4.3.1.1 亭第69页
            4.3.1.2 廊第69页
        4.3.2 景桥附属设施功能结合装饰第69-72页
            4.3.2.1 栏杆第69-71页
            4.3.2.2 雕塑与雕刻第71-72页
            4.3.2.3 现代夜景照明技术第72页
    小结第72-74页
5 景桥传统造景手法结合现代园林应用第74-89页
    5.1 因境而成第74-82页
        5.1.1 山地环境架桥第74-78页
            5.1.1.1 自然山地第74-76页
            5.1.1.2 假山环境第76-78页
        5.1.2 水环境设桥第78-82页
            5.1.2.1 狭长水面第79-80页
            5.1.2.2 块状水面第80-82页
    5.2 融景于园第82-85页
        5.2.1 点景第82页
        5.2.2 引景第82页
        5.2.3 对景第82-83页
        5.2.4 借景第83页
        5.2.5 框景第83-84页
        5.2.6 衬景第84页
        5.2.7 障景第84页
        5.2.8 隔景第84页
        5.2.9 其他组景手法第84-85页
    5.3 因情而活第85-88页
        5.3.1 桥文化第85-86页
        5.3.2 桥联、桥名第86-88页
    小结第88-89页
6 杭州西湖园林景桥调查研究第89-123页
    6.1 杭州西湖园林的发展概况第89-90页
    6.2 西湖园林景桥调查研究第90-121页
        6.2.1 曲院风荷公园第90-104页
            6.2.1.1 发展和概况第90-92页
            6.2.1.2 分区景桥调查分析第92-103页
            6.2.1.3 曲院风荷景桥调查分析小结第103-104页
        6.2.2 花港观鱼公园第104-108页
            6.2.2.1 发展和概况第104-105页
            6.2.2.2 分区景桥调查分析第105-108页
            6.2.2.3 花港观鱼公园景桥调查分析小结第108页
        6.2.3 太子湾公园第108-115页
            6.2.3.1 概况第108-110页
            6.2.3.2 公园景桥调查分析第110-114页
            6.2.3.3 太子湾公园景桥调查分析小结第114-115页
        6.2.4 西湖主体湖面堤桥第115-119页
            6.2.4.1 苏堤第115-116页
            6.2.4.2 白堤第116-118页
            6.2.4.3 杨公堤第118-119页
        6.2.5 其他园林第119-121页
    小结第121-123页
7 结语第123-127页
    7.1 调查结果讨论与分析第123-124页
    7.2 景桥的发展趋势第124-126页
        7.2.1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第124-125页
        7.2.2 继承中发展第125页
        7.2.3 新的设计思想的影响第125-126页
    7.3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0页
插图清单第130-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稗草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其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避雨栽培对桃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