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生物湿法冶金 | 第10-13页 |
1.1.1 生物湿法冶金概况 | 第10-11页 |
1.1.2 生物冶金对低品位碲矿浸出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 | 第13页 |
1.3 氧化亚铁硫杆菌(At.f) | 第13-15页 |
1.3.1 细菌学的描述 | 第14页 |
1.3.2 影响 At.f 菌浸矿活性的因素 | 第14-15页 |
1.4 浸矿细菌的选育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浸矿细菌菌种的筛选 | 第15页 |
1.4.2 浸矿细菌的驯化 | 第15-16页 |
1.4.3 浸矿细菌的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页 |
1.4.4 浸矿细菌的诱变育种 | 第16页 |
1.5 诱变育种 | 第16-20页 |
1.5.1 物理诱变 | 第16-18页 |
1.5.2 化学诱变 | 第18-19页 |
1.5.3 复合诱变 | 第19-2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 | 第22-36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8页 |
2.1.1 菌种 | 第22页 |
2.1.2 药品和设备 | 第22-23页 |
2.1.3 细菌的活化 | 第23页 |
2.1.4 革兰氏染色 | 第23-24页 |
2.1.5 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2.1.6 细菌的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2.1.7 细菌的 16S rDNA 鉴定 | 第26-28页 |
2.1.8 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8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28-35页 |
2.2.1 细菌的活化和形态学鉴定 | 第28-29页 |
2.2.2 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2.2.3 细菌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4 细菌 16S rDNA 鉴定 | 第31-33页 |
2.2.5 细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3-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诱变育种及对碲矿浸出研究 | 第36-5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42页 |
3.1.1 矿样 | 第36-37页 |
3.1.2 药品和设备 | 第37-38页 |
3.1.3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8页 |
3.1.4 紫外诱变 | 第38-39页 |
3.1.5 超声波诱变 | 第39页 |
3.1.6 亚硝基胍(NTG)诱变 | 第39页 |
3.1.7 复合诱变 | 第39-40页 |
3.1.8 浸矿实验 | 第40页 |
3.1.9 碲浸出率的测定 | 第40-42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42-49页 |
3.2.1 碲标准曲线 | 第42页 |
3.2.2 紫外诱变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3 超声波诱变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亚硝基胍诱变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5 复合诱变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46-49页 |
3.2.6 最佳诱变方法 | 第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菌株 ZYB-1 对低品位碲矿强化浸出研究 | 第51-5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4.1.1 药品和设备 | 第51页 |
4.1.2 细菌接种量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页 |
4.1.3 初始 pH 值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页 |
4.1.4 培养温度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页 |
4.1.5 培养液中硫代硫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结果和分析 | 第52-55页 |
4.2.1 接种量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 初始 pH 值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3页 |
4.2.3 温度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4 硫代硫酸钠浓度对碲浸出率的影响 | 第54页 |
4.2.5 菌株 ZYB-1 的最佳浸矿条件 | 第54-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附录:菌株 Z1的 16S rDNA 序列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