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技术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形态创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7页 |
1.1.1 当代建筑形态创新背景 | 第18-23页 |
1.1.2 国外建筑形态创新现状 | 第23页 |
1.1.3 我国建筑形态创新分析 | 第23-27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7-34页 |
1.2.1 建筑形态 | 第27-31页 |
1.2.2 创新 | 第31-33页 |
1.2.3 建筑形态创新 | 第33-3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3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5-3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7-4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7-4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2-4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4-4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44-4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46-47页 |
第2章 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的深层关联 | 第47-70页 |
2.1 结构技术相关概念阐释 | 第47-52页 |
2.1.1 结构的力学认识 | 第47-50页 |
2.1.2 结构的功能要求 | 第50-51页 |
2.1.3 结构的分类 | 第51页 |
2.1.4 结构形态学 | 第51-52页 |
2.2 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关联历程 | 第52-57页 |
2.2.1 同生共进——形式遵从结构 | 第52-53页 |
2.2.2 自治分化——打破从属关系 | 第53-55页 |
2.2.3 多元复合——深层互动发展 | 第55-57页 |
2.3 结构技术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机制 | 第57-61页 |
2.3.1 结构支撑建筑形态的框架骨骼 | 第57页 |
2.3.2 结构提升建筑形态的美学价值 | 第57-58页 |
2.3.3 结构彰显建筑形态的文化内涵 | 第58-61页 |
2.4 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关联方式 | 第61-66页 |
2.4.1 决定与被决定 | 第61-63页 |
2.4.2 能动与互动 | 第63-65页 |
2.4.3 模糊与混淆 | 第65-66页 |
2.5 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关联意义 | 第66-69页 |
2.5.1 促进建筑形态创作的理性回归 | 第66-67页 |
2.5.2 促进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 | 第67-68页 |
2.5.3 促进结构技术与建筑形态的协同发展 | 第68-6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3章 影响建筑形态创新的结构技术因素解析 | 第70-97页 |
3.1 影响建筑形态创新的结构理念根源 | 第70-75页 |
3.1.1 结构秩序理念的复杂性嬗变 | 第70-72页 |
3.1.2 结构组织理念的生态性跃迁 | 第72-75页 |
3.2 影响建筑形态创新的结构技术支撑 | 第75-79页 |
3.2.1 结构建造技术的数字革命 | 第75-77页 |
3.2.2 结构材料技术的创造突破 | 第77-79页 |
3.3 影响建筑形态创新的结构美学基础 | 第79-83页 |
3.3.1 结构审美观念的多角度延拓 | 第79-81页 |
3.3.2 结构审美方式的全方位异化 | 第81-83页 |
3.4 影响建筑形态创新的当代结构技术 | 第83-91页 |
3.4.1 多维结构 | 第83-85页 |
3.4.2 仿生结构 | 第85-89页 |
3.4.3 视觉结构 | 第89-91页 |
3.5 当代建筑形态创新的发展倾向 | 第91-96页 |
3.5.1 从简单到复杂 | 第91-92页 |
3.5.2 从机械到拟态 | 第92-95页 |
3.5.3 从情境到图像 | 第95-9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4章 多维结构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复杂化 | 第97-132页 |
4.1 建筑形态复杂化的拓扑形变 | 第97-108页 |
4.1.1 结构复制的折叠重复 | 第98-101页 |
4.1.2 结构柔化的平滑弯曲 | 第101-105页 |
4.1.3 结构异规的秩序混合 | 第105-108页 |
4.2 建筑形态复杂化的涌现聚构 | 第108-122页 |
4.2.1 个体到群体的结构簇化建构模式 | 第109-114页 |
4.2.2 交互共生的协同建构模式 | 第114-122页 |
4.3 建筑形态复杂化的分形衍生 | 第122-131页 |
4.3.1 分形衍生的自相似性 | 第125-127页 |
4.3.2 分形衍生的标度缩放 | 第127-129页 |
4.3.3 分形衍生的分维拓展 | 第129-13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5章 仿生结构影响下的建筑形态拟态化 | 第132-173页 |
5.1 建筑形态拟态化的生物模仿 | 第132-150页 |
5.1.1 仿生形态的具体描摹 | 第133-138页 |
5.1.2 仿生形态的拟真变异 | 第138-145页 |
5.1.3 仿生形态的特性模拟 | 第145-150页 |
5.2 建筑形态拟态化的地域反馈 | 第150-159页 |
5.2.1 自然地景拟态建筑 | 第150-154页 |
5.2.2 地域文脉拟态建筑 | 第154-159页 |
5.3 建筑形态拟态化的机能应对 | 第159-172页 |
5.3.1 结构力学应对 | 第159-165页 |
5.3.2 结构功能应对 | 第165-168页 |
5.3.3 结构材料应对 | 第168-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第6章 视觉结构影响下的建筑形态图像化 | 第173-227页 |
6.1 建筑形态图像化的整体性塑造 | 第173-189页 |
6.1.1 以结构形态塑造整体性 | 第174-178页 |
6.1.2 以结构界面塑造整体性 | 第178-183页 |
6.1.3 以结构空间塑造整体性 | 第183-189页 |
6.2 建筑形态图像化的表皮性建立 | 第189-210页 |
6.2.1 表皮结构空间性的建立 | 第190-195页 |
6.2.2 表皮结构环境性的建立 | 第195-203页 |
6.2.3 表皮结构结构性的建立 | 第203-210页 |
6.3 建筑形态图像化的视屏性表现 | 第210-225页 |
6.3.1 视屏透明的结构表现 | 第210-215页 |
6.3.2 视屏模糊的结构表现 | 第215-221页 |
6.3.3 视屏平滑的结构表现 | 第221-2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论 | 第227-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41-243页 |
致谢 | 第243-244页 |
个人简历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