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我国的能源结构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11页 |
1.2 生物质能源 | 第11-13页 |
1.2.1 生物质能源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2 生物质能源的特点 | 第12页 |
1.2.3 生物质基本组成 | 第12-13页 |
1.3 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 | 第13-18页 |
1.3.1 流化床式 | 第14-15页 |
1.3.2 旋转锥式 | 第15-16页 |
1.3.3 真空移动床式 | 第16页 |
1.3.4 烧蚀式 | 第16-17页 |
1.3.5 快速引流床式 | 第17-18页 |
1.4 生物油及其特性 | 第18-20页 |
1.4.1 生物油的化学组成 | 第18-19页 |
1.4.2 生物油的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1.5 生物质热解气化的热分析及表观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2章 不同生物质快速热解特性热重分析 | 第23-35页 |
2.1 主要实验装置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2.2.2 Van Soest法组分分析 | 第25-27页 |
2.3 热重分析技术 | 第27-29页 |
2.3.1 热重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2.3.2 热重分析仪的注意事项 | 第28页 |
2.3.3 TG-FTIR技术 | 第28-29页 |
2.4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2.4.0 热重实验工况 | 第29页 |
2.4.1 热重分析仪基线的测定 | 第29-30页 |
2.4.2 生物质加热失重曲线的测定 | 第30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5.1 不同粒径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2 不同升温速率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3 生物质种类对热解的影响 | 第32-35页 |
第3章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35-49页 |
3.1 动力学模型基本思想 | 第35-38页 |
3.2 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38-39页 |
3.3 机理方程g(α)的选择方法 | 第39-40页 |
3.4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定义 | 第40-41页 |
3.5 动力学模型机理函数的选择 | 第41-46页 |
3.5.1 玉米芯机理函数选择 | 第41-43页 |
3.5.2 松球机理函数选择 | 第43-45页 |
3.5.3 花生壳机理函数选择 | 第45-46页 |
3.6 动力学模型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第4章 热解工艺的确定和主要实验装置的设计 | 第49-67页 |
4.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9-51页 |
4.2 生物质固定床热解制油系统实验台设计 | 第51-55页 |
4.2.1 供料系统 | 第52-53页 |
4.2.2 热解主反应器 | 第53-54页 |
4.2.3 产气成分分析系统 | 第54-55页 |
4.3 实验操作过程 | 第55页 |
4.3.1 实验条件的准备阶段 | 第55页 |
4.3.2 反应阶段 | 第55页 |
4.3.3 反应结束阶段 | 第55页 |
4.4 实验工况的设定 | 第55-56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4.5.1 气速对试样产油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2 温度对试样产油率的影响 | 第57页 |
4.5.3 粒度对试样产油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生物油成分的GC-MS的分析 | 第58-67页 |
4.6.1 GC-MS技术的概述 | 第59-60页 |
4.6.2 设置的实验条件 | 第60页 |
4.6.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