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多用户MIMO系统产生原因 | 第10-11页 |
1.2 标准化工作的演进 | 第11-13页 |
1.3 多用户配对技术 | 第13-15页 |
1.3.1 反馈设计与开销 | 第14页 |
1.3.2 信道模型与天线配置 | 第14-15页 |
1.4 挑战与难点 | 第15-17页 |
1.4.1 基于MU-MIMO用户配对算法的研究 | 第16页 |
1.4.2 基于3D-MIMO用户选择和资源分配的研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多用户配对传输方案分析 | 第18-3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LTE-A系统传输规则 | 第18-20页 |
2.3 MU-MIMO配对关键技术 | 第20-25页 |
2.3.1 预编码技术 | 第20-24页 |
2.3.2 MU-CQI | 第24-25页 |
2.4 几种配对方案背景分析 | 第25-28页 |
2.4.1 正交配对策略(OR) | 第25-26页 |
2.4.2 最佳陪同配对策略(Best Companion Pairing BCP) | 第26-27页 |
2.4.3 最佳陪同子集配对策略(Best Companion Cluster BCC) | 第27-28页 |
2.5 不同用户配对的性能仿真及总结 | 第28-32页 |
2.5.1 系统仿真配置 | 第28-29页 |
2.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章 2D MU-MIMO用户配对研究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3页 |
3.3 正交PMI&RI配对集合设计 | 第33-36页 |
3.3.1 LTE-A系统中预编码码本设计 | 第34页 |
3.3.2 固定数据流数正交PMI&RI配对集合 | 第34页 |
3.3.3 混合数据流数正交PMI&RI配对集合 | 第34-36页 |
3.4 用户配对算法 | 第36-38页 |
3.4.1 PMI&RI配对子集选择 | 第36页 |
3.4.2 潜在配对用户搜索 | 第36-38页 |
3.4.3 MU-SU吞吐量比较 | 第38页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38-43页 |
3.5.1 OPC和OPS性能比较 | 第39-41页 |
3.5.2 反馈开销比较 | 第41-42页 |
3.5.3 计算复杂度比较 | 第42页 |
3.5.4 适用场景分析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3D-MIMO用户配对研究 | 第44-62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3D信道建模与分析 | 第44-48页 |
4.2.1 2D SCM信道建模 | 第45-46页 |
4.2.2 3D信道建模 | 第46-48页 |
4.2.3 天线阵列模型 | 第48页 |
4.3 3D MU-MIMO用户配对策略 | 第48-57页 |
4.3.1 3D分离配对子集策略(SPC) | 第49-54页 |
4.3.2 3D联合配对子集策略(JPC) | 第54-57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57-61页 |
4.4.1 3D-MIMO阵元设置 | 第57-58页 |
4.4.2 3D JPC和2D场景配对算法比较 | 第58-59页 |
4.4.3 反馈开销比较 | 第59-60页 |
4.4.4 计算复杂度比较 | 第60页 |
4.4.5 配对比例比较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全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第62-63页 |
5.2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