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启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1.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2.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对农村生态治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3)对农村生态治理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2页 |
(4)对农村生态治理实现途径的研究 | 第12页 |
(5)对江阴生态建设的研究 | 第12-13页 |
3.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3)访谈法 | 第13页 |
(4)案例分析法 | 第13-14页 |
4.研究创新与研究困难 | 第14-15页 |
(1)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研究困难 | 第14-15页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第15-18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1.1.1 农村 | 第15页 |
1.1.2 农村生态 | 第15页 |
1.1.3 农村治理 | 第15-16页 |
1.1.4 农村生态治理 | 第16页 |
1.2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18页 |
1.2.1 两型社会理论 | 第16页 |
1.2.2 农村生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1.2.3 乡村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第2章 江阴农村生态治理一瞥 | 第18-28页 |
2.1 江阴农村生态治理情况 | 第18-25页 |
2.1.1 江阴农村生态现状 | 第18-20页 |
2.1.2 江阴农村实施生态治理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1.3 具体做法及成效 | 第22-25页 |
2.2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2.1 重整治、轻管理造成反复治理 | 第25页 |
2.2.2 重形象、轻内涵造成认同感低 | 第25-26页 |
2.2.3 重外在推动、轻内部治理造成局面被动 | 第26页 |
2.3 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2.3.1 政府大包大揽 | 第26-27页 |
2.3.2 基层财力有限 | 第27页 |
2.3.3 社会参与度不高 | 第27页 |
2.3.4 农民文明意识不强 | 第27-28页 |
第3章 样板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 第28-35页 |
3.1 样板村建设概况 | 第28-31页 |
3.1.1 样板村建设的背景 | 第28-29页 |
3.1.2 样板村建设的内容 | 第29-30页 |
3.1.3 样板村建设的成效 | 第30-31页 |
3.2 生态治理在样板村建设中的体现 | 第31-33页 |
3.2.1 注重村庄规划设计 | 第31页 |
3.2.2 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 第31-32页 |
3.2.3 提升农村居民素质 | 第32页 |
3.2.4 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 第32-33页 |
3.3 样板村建设的示范意义 | 第33-35页 |
3.3.1 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 | 第33页 |
3.3.2 彰显村庄特色是灵魂 | 第33页 |
3.3.3 融合产业发展是基础 | 第33-34页 |
3.3.4 推动多方参与是保障 | 第34-35页 |
第4章 样板村建设对江阴农村生态治理的若干启示 | 第35-42页 |
4.1 坚持规划引领 | 第35-37页 |
4.1.1 优化村庄布局 | 第35-36页 |
4.1.2 发展绿色产业 | 第36页 |
4.1.3 保留历史文脉 | 第36-37页 |
4.2 构建保障体系 | 第37-38页 |
4.2.1 加强政策扶持 | 第37页 |
4.2.2 加大资金投入 | 第37-38页 |
4.2.3 推广科技应用 | 第38页 |
4.3 完善管理机制 | 第38-40页 |
4.3.1 落实监管责任 | 第38-39页 |
4.3.2 健全长效管理 | 第39页 |
4.3.3 优化考核体系 | 第39-40页 |
4.4 形成共建格局 | 第40-42页 |
4.4.1 加强宣传教育 | 第40页 |
4.4.2 充分发动群众 | 第40-41页 |
4.4.3 引导社会参与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江阴市村庄环境整治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