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果园杂草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1.1 我国各地区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0-13页 |
1.1.1.1 辽宁省果园的杂草发生情况 | 第10-11页 |
1.1.1.2 山东省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1页 |
1.1.1.3 山西省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1-12页 |
1.1.1.4 浙江省西南红黄壤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2页 |
1.1.1.5 江苏省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2-13页 |
1.1.1.6 云南省昭通市果园杂草发生情况 | 第13页 |
1.1.2 果园杂草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2.1 易与果树争夺水肥 | 第13页 |
1.1.2.2 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 第13-14页 |
1.1.2.3 病虫害发生的媒介、寄主 | 第14页 |
1.1.2.4 提高成本,妨碍农事操作 | 第14页 |
1.1.3 果园杂草防除 | 第14-16页 |
1.1.3.1 深翻土地 | 第14页 |
1.1.3.2 充分腐熟有机肥料 | 第14页 |
1.1.3.3 中耕除草 | 第14-15页 |
1.1.3.4 新栽幼树覆盖地膜压草 | 第15页 |
1.1.3.5 果园生草法 | 第15页 |
1.1.3.6 土壤处理 | 第15-16页 |
1.1.3.7 茎叶喷雾 | 第16页 |
1.1.3.8 灭生性处理 | 第16页 |
1.2 植物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1 果园杂草调查 | 第19页 |
2.1.1 调查范围 | 第19页 |
2.1.2 调查时间 | 第19页 |
2.1.3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2.2 果园优势草某些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1 杂草根系测定 | 第19页 |
2.2.2 杂草产草量、含水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2.2.3 杂草矿质营养元素的测定 | 第20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2-53页 |
3.1 保定地区苹果园杂草及特性 | 第22-48页 |
3.1.1 杂草科属鉴别 | 第22-23页 |
3.1.2 不同季节杂草种类对比分析 | 第23-45页 |
3.1.2.1 春季杂草种类及特征特性 | 第23-33页 |
3.1.2.1.1 春季杂草间田间均度、频率等指标比较 | 第24页 |
3.1.2.1.2 春季优势杂草及特性 | 第24-31页 |
3.1.2.1.3 春季杂草的生态类型 | 第31-33页 |
3.1.2.2 夏季杂草种类及特征特性 | 第33-38页 |
3.1.2.2.1 夏季杂草间田间均度、频率等指标比较 | 第34-35页 |
3.1.2.2.2 夏季优势杂草及特性 | 第35-37页 |
3.1.2.2.3 夏季杂草的生态类型 | 第37-38页 |
3.1.2.3 秋季杂草种类及特征特性 | 第38-45页 |
3.1.2.3.1 秋季杂草间田间均度、频率等指标比较 | 第40页 |
3.1.2.3.2 秋季优势杂草及特性 | 第40-42页 |
3.1.2.3.3 秋季杂草的生态类型 | 第42-45页 |
3.1.3 山地与平原果园杂草种类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3.2 保定地区苹果园优势杂草的特征 | 第48-50页 |
3.2.1 优势杂草的根系特征 | 第48页 |
3.2.2 优势杂草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 | 第48-49页 |
3.2.3 优势杂草的产草量、含水量 | 第49-50页 |
3.3 保定地区苹果园夏季杂草群落的分类排序 | 第50-53页 |
3.3.1 夏季杂草群落的 TWINSPAN 分类 | 第50-51页 |
3.3.2 夏季杂草群落样方的 DCA 排序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保定地区苹果园杂草发生规律 | 第53页 |
4.2 果园夏季杂草群落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3-54页 |
4.3 保定地区苹果园中恶性杂草的防除 | 第54页 |
4.4 自然生草法草种的选择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