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概况 | 第18-26页 |
2.1 历史文化名村的确立条件 | 第18-19页 |
2.2 历史文化名村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 | 第20-23页 |
2.3.1 历史文化名村的时间分布 | 第20-21页 |
2.3.2 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分布 | 第21-23页 |
2.4 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 | 第23-26页 |
2.4.1 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艺术价值 | 第24页 |
2.4.2 自然环境景观价值 | 第24-25页 |
2.4.3 旅游开发经济价值 | 第25-26页 |
3.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 | 第26-39页 |
3.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3.2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内容与对象 | 第26-30页 |
3.2.1 乡土建筑 | 第27页 |
3.2.2 文物古迹 | 第27-28页 |
3.2.3 街巷空间 | 第28页 |
3.2.4 村落形态 | 第28-29页 |
3.2.5 周边景观 | 第29页 |
3.2.6 乡村文化 | 第29页 |
3.2.7 土著居民 | 第29-30页 |
3.3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常规策略与模式 | 第30-33页 |
3.3.1 立法法律保护与公众参与保护 | 第30-31页 |
3.3.2 就地保护与搬迁仿制保护 | 第31-32页 |
3.3.3 封闭式保护与开发式保护 | 第32-33页 |
3.4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问题与出路 | 第33-39页 |
3.4.1 保护理论不够完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 | 第33-34页 |
3.4.2 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没有唤起群众运动 | 第34-36页 |
3.4.3 社会发展下谁来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买单 | 第36-37页 |
3.4.4 开发性保护模式不成熟 | 第37-39页 |
4.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开发 | 第39-46页 |
4.1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含义 | 第39页 |
4.2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第39-40页 |
4.3 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开发 | 第40-42页 |
4.4 历史文化名村开发的问题及误区 | 第42-46页 |
4.4.1 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研究工作不够 | 第42-43页 |
4.4.2 旅游性开发规划侧重商业性忽略教育性 | 第43-44页 |
4.4.3 旅游性开发过程中对古村落的全面保护工作不到位 | 第44页 |
4.4.4 旅游性开发成功后缺少对其他开发方式的引导 | 第44-46页 |
5. 案例分析研究—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 | 第46-82页 |
5.1 流坑村自然与人文概况 | 第46-52页 |
5.1.1 地貌环境 | 第46页 |
5.1.2 地区气候 | 第46页 |
5.1.3 人口情况 | 第46-47页 |
5.1.4 交通区位 | 第47-48页 |
5.1.5 历史沿革 | 第48-52页 |
5.2 流坑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分析建议 | 第52-64页 |
5.2.1 流坑村保护现状 | 第52-55页 |
5.2.2 流坑村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威胁 | 第55-63页 |
5.2.3 流坑村保护建议 | 第63-64页 |
5.3 流坑村的经济旅游开发分析建议 | 第64-82页 |
5.3.1 流坑村开发现状 | 第64页 |
5.3.2 流坑村旅游开发SWOT分析 | 第64-71页 |
5.3.3 流坑村旅游市场调查评估 | 第71-76页 |
5.3.4 流坑村开发基本策略 | 第76-77页 |
5.3.5 流坑村旅游开发规划建议方案 | 第77-82页 |
6.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