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预应力砂带磨削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钛合金加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钛合金常规加工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砂带磨削钛合金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抗疲劳加工技术 | 第16-19页 |
1.3.1 抗疲劳加工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3.2 预应力加工技术 | 第17-19页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2 钛合金预应力砂带磨削理论研究 | 第21-27页 |
2.1 砂带磨削残余应力形成机理 | 第21-24页 |
2.1.1 温度场的影响 | 第21-22页 |
2.1.2 磨削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3 组织相变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 预应力砂带磨削钛合金表面残余应力形成机理 | 第24-25页 |
2.3 预应力砂带磨削理论分析 | 第25-26页 |
2.3.1 预应力砂带磨削特点 | 第25-26页 |
2.3.2 预应力砂带磨削加载方式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钛合金预应力砂带磨削数值模拟 | 第27-41页 |
3.1 预应力砂带磨削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28页 |
3.2 预应力砂带磨削数学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3.2.1 砂带磨削温度场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3.2.2 材料的本构方程 | 第30-31页 |
3.2.3 基本假设 | 第31页 |
3.2.4 耦合顺序 | 第31-32页 |
3.3 预应力砂带磨削仿真建模 | 第32-34页 |
3.3.1 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3.2 网络划分及约束 | 第33-34页 |
3.3.3 单元类型 | 第34页 |
3.3.4 载荷施加 | 第34页 |
3.4 表面残余应力仿真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3.4.1 磨削压力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2 砂带线速度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3 预应力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钛合金预应力砂带磨削实验装置研制 | 第41-53页 |
4.1 预应力磨削装置 | 第41-48页 |
4.1.1 砂带磨削机床的选择 | 第41-43页 |
4.1.2 加载装置方案设计 | 第43-46页 |
4.1.3 螺纹预紧加载计算 | 第46-47页 |
4.1.4 钛合金试验工件设计 | 第47-48页 |
4.2 预应力砂带磨削实验方案 | 第48-51页 |
4.2.1 预应力砂带磨削实验材料选择 | 第48页 |
4.2.2 预应力砂带磨削实验方案设计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钛合金预应力砂带磨削实验研究 | 第53-67页 |
5.1 残余应力检测及结果 | 第53-54页 |
5.1.1 残余应力检测 | 第53-54页 |
5.1.2 残余应力的分布 | 第54页 |
5.2 实验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54-57页 |
5.2.1 磨削压力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4-57页 |
5.2.3 预应力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57页 |
5.3 表面残余应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5.3.1 表面残余应力预测公式 | 第57-59页 |
5.3.2 表面残余应力显著性分析 | 第59-61页 |
5.3.3 表面残余应力响应曲面分析 | 第61-64页 |
5.4 预应力砂带磨削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1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4页 |
5.4.2 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3 表面硬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专利目录 | 第7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