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三、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在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论文准备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概述 | 第16-35页 |
一、生活化的内涵 | 第16-23页 |
(一)生活 | 第16-22页 |
(二)大学生的生活 | 第22-23页 |
(三)生活化 | 第23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和特征 | 第23-27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 第24-25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 第25-27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第27-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8-29页 |
(三)杜威的教育思想 | 第29-32页 |
(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 第35-48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主要表现 | 第35-43页 |
(一)生活现实的摒弃 | 第35-38页 |
(二)生活实践的剥离 | 第38-40页 |
(三)生活意义的遗忘 | 第40-43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一)灌输教育的惯性 | 第43-44页 |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三)思想认识的偏差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和原则 | 第48-60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 第48-53页 |
(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48-50页 |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 | 第50-52页 |
(三)增强大学生认知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 第52-53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则 | 第53-60页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第53-56页 |
(二)多样性原则 | 第56页 |
(三)整体性原则 | 第56-57页 |
(四)互动性原则 | 第57-58页 |
(五)层次性原则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 第60-72页 |
一、强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60-63页 |
(一)强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60-61页 |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生活化理念 | 第61-63页 |
二、确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 第63-66页 |
(一)目标确立要立足现实生活 | 第63-64页 |
(二)目标确立要根据思想实际 | 第64-66页 |
三、选择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66-68页 |
(一)选取大学生关注的生活内容 | 第66-67页 |
(二)选取具有时代性特点的生活内容 | 第67-68页 |
四、采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68-72页 |
(一)应用实践教学的方法 | 第68-69页 |
(二)推广案例教学的方法 | 第69-70页 |
(三)重视隐性教育的方法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