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桥梁桩基托换方案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基础托换简介 | 第10-12页 |
1.2.1 按原理分类 | 第10-11页 |
1.2.2 按时间分类 | 第11页 |
1.2.3 按施工方法分类 | 第11页 |
1.2.4 托换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 第11-12页 |
1.2.5 托换结构承重体系主要类型 | 第12页 |
1.3 基础托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实例 | 第12-14页 |
1.3.1 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外托换工程简介 | 第13-14页 |
1.3.3 基础托换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2 桩基托换结构体系的设计理论 | 第16-29页 |
2.1 桩基托换 | 第16页 |
2.1.1 主动托换技术 | 第16页 |
2.1.2 被动托换技术 | 第16页 |
2.2 托换结构设计 | 第16-19页 |
2.2.1 设计难点 | 第16-17页 |
2.2.2 设计方案 | 第17-18页 |
2.2.3 变形控制 | 第18-19页 |
2.3 托换梁的设计 | 第19-21页 |
2.4 托换新桩的设计 | 第21-25页 |
2.4.1 桩的选择 | 第21-22页 |
2.4.2 竖向荷载下桩基的承载力和变形 | 第22-25页 |
2.5 托换梁与托换新桩节点设计 | 第25页 |
2.6 托换梁与托换柱节点设计 | 第25-27页 |
2.7 主动托换预顶力的确定 | 第27页 |
2.8 托换结构监测体系 | 第27-2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隧道下穿桥梁桩基开挖和切桩过程仿真分析 | 第29-50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9-31页 |
3.1.1 区间隧道概况 | 第29页 |
3.1.2 烂泥沟桥现状与区间隧道相对关系 | 第29-30页 |
3.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状况 | 第30-31页 |
3.2 桩顶荷载简化计算 | 第31-33页 |
3.2.1 支座反力的计算 | 第31-32页 |
3.2.2 桩顶轴力的计算 | 第32-33页 |
3.3 隧道下穿桥梁桩基开挖和切桩过程仿真分析 | 第33-49页 |
3.3.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3.3.2 岩土材料的弹塑性模型和屈服准则 | 第34-37页 |
3.3.3 MIDAS/GTS软件使用的单元 | 第37页 |
3.3.4 有限元模型 | 第37-40页 |
3.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烂泥沟桥加固与改造方案的优选 | 第50-62页 |
4.1 烂泥沟现状 | 第50-51页 |
4.2 新建桥梁方案 | 第51-56页 |
4.2.1 单幅桥方案 | 第51-53页 |
4.2.2 双幅桥方案 | 第53-55页 |
4.2.3 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4.3 被动式桩基托换方案 | 第56-61页 |
4.3.1 总体方案说明 | 第56页 |
4.3.2 设计原则 | 第56页 |
4.3.3 实施方案及施工步骤 | 第56-58页 |
4.3.4 关键施工技术及施工监测 | 第58-60页 |
4.3.5 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4.4 综合对比分析 | 第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考虑桩基托换方案的隧道开挖及切桩过程仿真分析 | 第62-78页 |
5.1 有限元模型 | 第62-65页 |
5.1.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2页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2-65页 |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5-76页 |
5.2.1 沉降分析 | 第65-71页 |
5.2.2 应力分析 | 第71-75页 |
5.2.3 桩的内力分析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