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第15-29页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1.2 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模式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2.1.3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1.4 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1.5 小结 | 第22-23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2.1 科技创新概念探源 | 第23-24页 |
2.2.2 传统城镇化的问题 | 第24页 |
2.2.3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 | 第24-25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3.1 诺瑟姆的城镇化S型曲线 | 第25-26页 |
2.3.2 区域创新系统 | 第26-27页 |
2.3.3 城市群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研究 | 第29-33页 |
3.1 科技创新的新型城镇化效应分析 | 第29-30页 |
3.1.1 科技创新扩散的空间效应 | 第29页 |
3.1.2 科技创新的城乡一体化效应 | 第29-30页 |
3.2 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山西省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3-47页 |
4.1 科技创新指标的选取 | 第33-34页 |
4.2 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的计算 | 第34-43页 |
4.2.1 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8页 |
4.2.2 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测算 | 第38-41页 |
4.2.3 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算结果 | 第41-43页 |
4.3 灰色关联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4.4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山西省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7-53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47页 |
5.2 模型估计与检验 | 第47-51页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山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 第53-57页 |
6.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 第53-54页 |
6.1.1 加大资金投入 | 第53页 |
6.1.2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 | 第53-54页 |
6.2 激活科技创新体系 | 第54-55页 |
6.2.1 创新主体一体化 | 第54页 |
6.2.2 优化体系环境 | 第54-55页 |
6.3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 | 第55-57页 |
6.3.1 转化路径选择 | 第55页 |
6.3.2 搭建转化平台 | 第55-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57-5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