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创新和难点 | 第15-17页 |
1.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2. 研究难点 | 第15-17页 |
一、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概述 | 第17-25页 |
(一) 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 道德情感教育的内涵 | 第17-19页 |
2. 道德情感生活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 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 第20-21页 |
1. 生活性 | 第20页 |
2. 人本性 | 第20页 |
3. 整体性 | 第20-21页 |
4. 发展性 | 第21页 |
(三) 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 第21-25页 |
1. 有利于高校德育的改革和创新 | 第21-23页 |
2.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 第23页 |
3. 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道德水平 | 第23-25页 |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的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一)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的缺失表现 | 第25-28页 |
1. 道德情感教育的理想化 | 第25-26页 |
2. 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 | 第26-27页 |
3. 道德情感教育的科学化 | 第27-28页 |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生活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1. 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2. 高校德育教师人文素养的不足 | 第29-30页 |
3. 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 第30-32页 |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融入现实生活的对策思考 | 第32-42页 |
(一) 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道德情感教育的全过程 | 第32-36页 |
1. 把握道德情感教育的生活性特质 | 第32页 |
2. 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 | 第32-33页 |
3. 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 | 第33-34页 |
4. 实行多元道德情感教育主体 | 第34-36页 |
(二) 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 第36-39页 |
1. 培养高校教师的情感-人格素质 | 第36-37页 |
2. 创新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 第37-39页 |
(三) 善于利用科技手段作为道德情感教育的载体 | 第39-42页 |
1.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 第39-40页 |
2. 发挥校园传媒的优势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