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相关综述 | 第14-17页 |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和产生机制 | 第14页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和集聚性 | 第16页 |
·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和效应测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页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8页 |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评价和测度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基于综合性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和本研究的推论 | 第21-25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 第22-23页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服务业关联效应 | 第23-25页 |
3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设计 | 第25-34页 |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模型设计 | 第25-29页 |
·准则层的构建 | 第25页 |
·评价指标的海选 | 第25-28页 |
·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28页 |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和原理 | 第28-29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页 |
·正向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页 |
·负向指标的标准化 | 第29页 |
·指标体系的测试和确定 | 第29-32页 |
·R聚类实现指标类别的提取 | 第30-31页 |
·运用因子分析的剔除信息冗余指标 | 第31-32页 |
·熵权法权重的确立 | 第32-33页 |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得分 | 第33-34页 |
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实证 | 第34-45页 |
·样本及指标评分 | 第34-37页 |
·评价指标的海选 | 第34-36页 |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6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36-37页 |
·R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37-39页 |
·综合评价 | 第39-45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41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得分 | 第41-4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5 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 第45-61页 |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测度研究设计 | 第45-46页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整关系检验 | 第46-47页 |
·协整检验 | 第46-47页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7页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路径 | 第47-56页 |
·研究假设 | 第48-51页 |
·变量及数据 | 第51页 |
·实证结果与调节效应分析 | 第51-56页 |
·讨论小结 | 第56页 |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服务业协同效应检验 | 第56-61页 |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 第56-58页 |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投入产出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小结 | 第59-61页 |
6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 第61-66页 |
·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61-62页 |
·美国纽约曼哈顿诱导自发型模式 | 第61页 |
·外国投资FDI助推模式—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服务业集群 | 第61-62页 |
·日本东京以政府为中心引导的培育模式 | 第62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重视城市软实力的培养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保障 | 第62-63页 |
·提升城市的区域中心化和国际影响力 | 第63页 |
·聚焦主导产业并推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 | 第63-64页 |
·把握"错位竞争"机遇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与"量"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