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续校书》训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论 | 第11-14页 |
1.1 于鬯生平及《香草续校书》 | 第11-12页 |
1.2 《香草续校书》训诂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香草续校书》训诂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香草续校书》训诂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2 《香草续校书》的训诂内容 | 第14-25页 |
2.1 训释词义 | 第14-15页 |
2.2 辨析句读 | 第15-16页 |
2.3 归纳辞例 | 第16-19页 |
2.4 阐述语法 | 第19-21页 |
2.5 疏通章句 | 第21-23页 |
2.6 考证名物史实 | 第23-25页 |
3 《香草续校书》的训诂思想 | 第25-31页 |
3.1 字义必随文而定 | 第25-26页 |
3.2 词义通转,不可泥滞 | 第26-28页 |
3.3 声同义通,同源分化 | 第28-29页 |
3.4 字义主声,非无正形 | 第29-31页 |
4 《香草续校书》的训诂方法 | 第31-43页 |
4.1 因声求义 | 第31-33页 |
4.2 语境寻义 | 第33-35页 |
4.3 排比归纳 | 第35-39页 |
4.4 揆以情理 | 第39-43页 |
5 《香草续校书》的训诂特色 | 第43-50页 |
5.1 立足本文,慎言讹误 | 第43-45页 |
5.2 一条两解,以疑传疑 | 第45-47页 |
5.3 思想开阔,援引西学 | 第47-50页 |
6 《香草续校书》的不足之处 | 第50-54页 |
6.1 离析字体,强以解经 | 第50-51页 |
6.2 新异太甚,反乖经旨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