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水稻根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水稻根系形态的组成 | 第12页 |
1.2.2 水稻根系与地上部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3 免耕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生长调节剂对根系的影响 | 第13页 |
1.2.5 肥料对根系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生根粉简介 | 第14-17页 |
1.3.1 生根粉的作用 | 第14页 |
1.3.2 生根粉对作物成活率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3 生根粉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15页 |
1.3.4 生根粉对作物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15页 |
1.3.5 生根粉对作物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6 生根粉对作物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3.7 生根粉对作物根系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1.3.8 生根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再生稻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5 扦插繁殖在水稻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水培试验 | 第20-23页 |
2.2.1 试验处理 | 第20-21页 |
2.2.2 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半径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4 丙二酸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2.5 可溶性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法 | 第22-23页 |
2.2.6 过氧化物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3 大田试验 | 第23-24页 |
2.3.1 试验处理 | 第23页 |
2.3.2 235+2和10号材料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 | 第23-2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3页 |
3.1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段扦插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24-29页 |
3.1.1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总根长的影响 | 第24-25页 |
3.1.2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表面积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3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体积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4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5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鲜重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9-35页 |
3.2.1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4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根CAT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高节位茎段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 235+2与10号材料农艺性状的鉴定 | 第36-43页 |
3.4.1 235+2与10号种子材料大田种植生育期的鉴定 | 第36-37页 |
3.4.2 大田种植水稻材料的农艺性状的比较 | 第37-40页 |
3.4.3 235+2与10号材料大田种植产量性状的比较 | 第40页 |
3.4.4 235+2和10号材料大田种植植株型态特征 | 第40-41页 |
3.4.5 235+2和10号材料大田种植早稻和晚稻株高的比较 | 第41-43页 |
4 讨论 | 第43-51页 |
4.1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第43页 |
4.2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根系生理的影响 | 第45-47页 |
4.4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7-48页 |
4.5 不同生根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6 结论 | 第49-50页 |
4.7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