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问题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关于印尼农业科技传播及其组织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解析 | 第19-25页 |
2.1 组织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2.1.1 组织的定义与范畴 | 第19-20页 |
2.2 组织与管理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概念与特征 | 第21-25页 |
2.3.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1-22页 |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3 多中心治理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体系建设历史和现状 | 第25-40页 |
3.1 印尼农业发展概况 | 第25页 |
3.2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组织体系的形成过程 | 第25-38页 |
3.2.1 苏加诺时期(1945-1965年) | 第26-28页 |
3.2.2 苏哈托时期(1966-1998年) | 第28-33页 |
3.2.3 民主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 | 第33-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体系特征与问题分析 | 第40-53页 |
4.1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体系特征 | 第40-43页 |
4.1.1 行政型农业科技传播组织起主导作用 | 第40页 |
4.1.2 合作社是农业科技传播主要基层力量 | 第40-42页 |
4.1.3 高等教育群体作用重大 | 第42页 |
4.1.4 善于利用国外援助组织推动农业科技传播 | 第42-43页 |
4.1.5 “贷款加技术”金融模式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 第43页 |
4.2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的组织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52页 |
4.2.1 农业行政部门林立,多头领导问题严重 | 第45-47页 |
4.2.2 政府机构官僚作风严重,行政效率低下 | 第47页 |
4.2.3 农村合作社管理混乱,农民入社兴趣减弱 | 第47-48页 |
4.2.4 非政府组织职能异化,农业科技传播作用小 | 第48-49页 |
4.2.5 涉农企业数量少,市场力量缺失 | 第49-50页 |
4.2.6 内部缺乏协作,行政指导失灵 | 第50-51页 |
4.2.7 多元主体缺乏活力,系统整合失效 | 第51-52页 |
4.3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印尼构建“多中心”治理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对策 | 第53-58页 |
5.1 优化行政型传播体系,提高政府部门传播效率 | 第53-54页 |
5.2 变革现行传播机制,引导多主体有效参与 | 第54页 |
5.3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法律建设,完善传播监督和约束机制 | 第54-55页 |
5.4 培育市场主体,充实农业市场 | 第55-56页 |
5.5 加强民间组织交流,主动与中国的社会组织互动 | 第56页 |
5.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第58-62页 |
6.1 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传播的趋势 | 第58页 |
6.2 印尼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第58-61页 |
6.2.1 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 第59页 |
6.2.2 重视大学的作用,提高教育型传播组织的潜力 | 第59页 |
6.2.3 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构建多元化农业金融支撑体系 | 第59-60页 |
6.2.4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 第60页 |
6.2.5 引导农民自我管理,发挥自组织优势 | 第60-61页 |
6.3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