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白话译文“N的V”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 1.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 1.2 选题价值 | 第9-10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5 语料选择 | 第10-12页 |
| 第2章 已有成果综述 | 第12-23页 |
| 2.1“N的V”结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2.1.1“N的V”结构的句法研究 | 第12-14页 |
| 2.1.2“N的V”结构的语义研究 | 第14页 |
| 2.1.3“N的V”结构的语用研究 | 第14-15页 |
| 2.1.4“N的V”结构与“欧化” | 第15页 |
| 2.2 汉语欧化语法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 2.2.1 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 2.2.2 性质的判定 | 第17-18页 |
| 2.2.3 现象的考察 | 第18-19页 |
| 2.2.4 欧化的特点 | 第19-20页 |
| 2.2.5 理论的探讨 | 第20-21页 |
| 2.2.6 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 第3章 清末民初白话译文中的“N的V”结构 | 第23-30页 |
| 3.1 N的构成 | 第23-25页 |
| 3.1.1 名词N | 第23-24页 |
| 3.1.2 人称代词N | 第24页 |
| 3.1.3 名词性短语N | 第24页 |
| 3.1.4 小结 | 第24-25页 |
| 3.2 V的构成 | 第25-28页 |
| 3.2.1 动词V | 第25-26页 |
| 3.2.2 动词性短语V | 第26页 |
| 3.2.3 形容词V | 第26-27页 |
| 3.2.4 形容词性短语V | 第27页 |
| 3.2.5 小结 | 第27-28页 |
| 3.3 句法功能 | 第28-30页 |
| 3.3.1 充当主语 | 第28页 |
| 3.3.2 充当动词宾语 | 第28-29页 |
| 3.3.3 充当介词宾语 | 第29页 |
| 3.3.4 独立成句 | 第29页 |
| 3.3.5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N的V”结构的历时发展 | 第30-39页 |
| 4.1“N底V”结构 | 第30-31页 |
| 4.2“N的V”结构的兴起与发展 | 第31-39页 |
| 4.2.1“N的V”结构的出现频率变化 | 第32-33页 |
| 4.2.2 N的构成变化 | 第33-35页 |
| 4.2.3 V的构成变化 | 第35-36页 |
| 4.2.4 句法功能变化 | 第36-37页 |
| 4.2.5 小结 | 第37-39页 |
| 第5章“N的V”结构在清末民初大量出现的原因 | 第39-42页 |
| 5.1 内部原因 | 第39页 |
| 5.2 外部原因 | 第39-42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