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硫化矿生物冶金的理论与实践 | 第19-54页 |
第1章 生物冶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4页 |
1-1 生物冶金的历史 | 第19-20页 |
1-2 生物冶金国内外现状 | 第20-22页 |
1-3 生物冶金发展趋势简况 | 第22-24页 |
1-3-1 高效浸矿菌种的开发 | 第22页 |
1-3-2 深入研究微生物浸出机理和吸附机理 | 第22页 |
1-3-3 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生物吸附研究 | 第22-23页 |
1-3-4 煤中硫的生物脱除 | 第23页 |
1-3-5 铝土矿脱硅 | 第23页 |
1-3-6 非金属矿脱铁 | 第23页 |
1-3-7 生物选矿药剂的研制 | 第23-24页 |
第2章 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评述 | 第24-40页 |
2-1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及生理特性 | 第24-26页 |
2-2 菌种的筛选和改良 | 第26-28页 |
2-3 T.f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8-29页 |
2-3-1 T.f铁氧化系统的研究 | 第28-29页 |
2-3-2 T.f硫氧化系统的研究 | 第29页 |
2-4 微生物浸矿过程机理和研究内容 | 第29-36页 |
2-4-1 微生物浸矿过程机理 | 第29-31页 |
2-4-1-1 细菌浸出的化学过程 | 第29-30页 |
2-4-1-2 细菌浸出的电化学过程 | 第30-31页 |
2-4-1-3 细菌浸出的生物化学过程 | 第31页 |
2-4-2 细菌浸出的几在种模型 | 第31-34页 |
2-4-3 生物浸出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 | 第34-36页 |
2-4-3-1 生物浸出过程的热力学 | 第34页 |
2-4-3-2 生物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 第34-36页 |
2-5 生物提取工艺因素 | 第36-37页 |
2-5-1 细菌培养基组成的影响 | 第36页 |
2-5-2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3 活性剂的影响 | 第37页 |
2-5-4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37页 |
2-6 浸矿细菌与硫化矿复杂的界面作用 | 第37-40页 |
2-6-1 细菌表面性质对复杂界面作用影响 | 第37-38页 |
2-6-2 硫化物的表面性质对复杂界面作用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3章 生物冶金实践--城门山铜矿石的细菌浸出 | 第40-53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1-1 矿样性质 | 第40页 |
3-1-2 浸矿细菌的采集 | 第40页 |
3-1-3 浸出实验 | 第40-41页 |
3-1-3-1 摇瓶浸出 | 第41页 |
3-1-3-2 柱浸 | 第41页 |
3-2 T.f菌的培养、筛选与驯化 | 第41-42页 |
3-2-1 浸矿细菌的培养 | 第41页 |
3-2-2 浸矿细菌的驯化研究 | 第41-42页 |
3-2-3 浸矿细菌的诱变 | 第42页 |
3-3 酸浸与菌浸结果的比较 | 第42-48页 |
3-3-1 摇瓶实验酸浸与菌浸结果的比较 | 第42-45页 |
3-3-2 柱浸试验酸浸与菌浸结果的比较 | 第45-48页 |
3-4 矿石类型对铜矿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页 |
3-4-1 含铜褐铁矿 | 第48页 |
3-4-2 氧化-硫化混合矿 | 第48页 |
3-4-3 含泥氧化矿 | 第48页 |
3-5 pH值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 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 分段浸出的结果 | 第50-52页 |
3-8 UV诱变菌浸出结果 | 第52-53页 |
第4章 本篇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二篇 浸矿细菌的超微结构及与矿物的相互作用 | 第54-100页 |
第5章 浸矿细菌的超微结构与吸附机理研究概况 | 第54-59页 |
5-1 浸矿细菌的超微结构研究 | 第54页 |
5-2 浸矿细菌在矿物表面吸附研究进展 | 第54-59页 |
5-2-1 影响浸矿细菌吸附的物理因素 | 第55页 |
5-2-2 细菌与矿物表面的相互作用 | 第55-57页 |
5-2-2-1 疏水相互作用 | 第55-56页 |
5-2-2-2 氢键 | 第56页 |
5-2-2-3 静电相互作用 | 第56-57页 |
5-2-3 细菌表面成分对吸附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3-1 细菌表面蛋白 | 第57-58页 |
5-2-3-2 细菌表面脂多糖(LPS)类 | 第58页 |
5-2-4 细菌吸附与生物膜的形成 | 第58-59页 |
第6章 浸矿细菌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研究 | 第59-74页 |
6-1 浸矿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对细菌作用的影响 | 第5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6-2-1 扫描电镜(SEM)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59-60页 |
6-2-2 透射电镜(TEM)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60页 |
6-3 浸矿细菌的形态特征及排列方式 | 第60-65页 |
6-3-1 T.f的大小及形状 | 第60-61页 |
6-3-2 单生态与对生态菌 | 第61-62页 |
6-3-2-1 单生态的T.f | 第61页 |
6-3-2-2 单生、对生态的T.t | 第61-62页 |
6-3-3 链状细菌 | 第62页 |
6-3-4 单层细菌成群排列 | 第62-63页 |
6-3-5 T.f的分裂 | 第63-64页 |
6-3-6 L.f的形态 | 第64页 |
6-3-7 浸矿细菌之间的聚合桥 | 第64-65页 |
6-4 浸矿细菌的超微结构 | 第65-72页 |
6-4-1 T.f的细胞封套 | 第65-66页 |
6-4-2 T.f的类核和DNA细丝及PHB颗粒 | 第66页 |
6-4-3 T.f的核糖体颗粒及宽胞周隙菌株 | 第66-67页 |
6-4-4 T.f菌体内的球状体结构 | 第67-68页 |
6-4-5 浸矿细菌的外膜泡 | 第68-69页 |
6-4-6 大宝山原始菌的电镜观察 | 第69-72页 |
6-5 讨论 | 第72-74页 |
第7章 浸矿细菌与矿物表面的作用 | 第74-98页 |
7-1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7-1-1 矿样 | 第74页 |
7-1-1-1 黄铜矿样物相分析结果 | 第74页 |
7-1-1-2 黄铜矿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 第74页 |
7-1-2 细菌采集与纯化 | 第74页 |
7-1-3 细菌吸附量的测定 | 第74-75页 |
7-1-4 黄铜矿与黄铁矿吸附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第75页 |
7-1-5 浸矿细菌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75页 |
7-1-6 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简介 | 第75-76页 |
7-2 细菌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及其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76-82页 |
7-2-1 细菌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 | 第76-81页 |
7-2-1-1 细菌吸附量的测定及其与浸出率的关系 | 第76-79页 |
7-2-1-2 黄铜矿吸附实验的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79-81页 |
7-2-2 细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 | 第81-82页 |
7-3 T.f中的特征官能团与吸附机理 | 第82-86页 |
7-3-1 铁培养T.f-dx的特征官能团与吸附 | 第83-84页 |
7-3-2 硫培养T.f-dx的特征官能团与吸附 | 第84-85页 |
7-3-3 关于浸矿细菌FTIR实验的讨论 | 第85-86页 |
7-4 浸矿细菌的胞外多聚物(EPS)及其对吸附的影响 | 第86-92页 |
7-4-1 浸矿细菌的胞外脂多糖 | 第87-90页 |
7-4-1-1 脂类物质的电镜细胞化学 | 第87-89页 |
7-4-1-2 多糖类物质的电镜细胞化学 | 第89-90页 |
7-4-2 浸矿细菌的外膜蛋白质 | 第90-92页 |
7-4-2-1 T.f外膜蛋白的电镜细胞化学 | 第90-91页 |
7-4-2-2 外膜蛋白对T.f吸附的影响 | 第91-92页 |
7-5 浸矿细菌的吸附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第92-98页 |
7-5-1 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2-94页 |
7-5-1-1 材料 | 第93页 |
7-5-1-2 方法 | 第93页 |
7-5-1-3 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3-94页 |
7-5-2 T.f表面铁离子的电镜细胞化学 | 第94-95页 |
7-5-2-1 材料与方法 | 第94页 |
7-5-2-2 T.f表面铁离子电镜细胞化学结果 | 第94-95页 |
7-5-3 细菌生物膜形成与铁离子循环 | 第95-98页 |
第8章 本篇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三篇 浸矿细菌中硫化氢-三价铁氧化还原酶的纯化 | 第100-121页 |
第9章 T.f中硫化氢-三价铁氧化还原酶的分离与纯化 | 第100-118页 |
前言 | 第100-101页 |
9-1 酶和酶学概述 | 第101-103页 |
9-2 浸矿细菌中的硫氧化酶和铁氧化酶 | 第103-104页 |
9-2-1 硫氧化还原酶 | 第103-104页 |
9-2-2 铁氧化还原酶 | 第104页 |
9-3 浸矿细菌中的酶促反应 | 第104-105页 |
9-4 酶的分离与纯化 | 第105-106页 |
9-5 硫化氢-三价铁氧化还原酶的分离与纯化实验 | 第106-117页 |
9-5-1 T.f的培养与获取 | 第106-107页 |
9-5-1-1 细菌的培养 | 第106页 |
9-5-1-2 细菌的获取 | 第106-107页 |
9-5-2 前处理(Pretreatment) | 第107页 |
9-5-2-1 超声波破碎 | 第107页 |
9-5-2-2 超速离心 | 第107页 |
9-5-3 粗分级(Rough fractionation) | 第107页 |
9-5-3-1 硫酸铵沉淀法 | 第107页 |
9-5-3-2 超速离心 | 第107页 |
9-5-4 细分级(fine fractionation) | 第107-114页 |
9-5-4-1 粗提物SDS-PAGE电泳 | 第107-108页 |
9-5-4-2 透析 | 第108页 |
9-5-4-3 浓缩或干燥 | 第108页 |
9-5-4-4 凝胶过滤柱沉析 | 第108-109页 |
9-5-4-5 得到的活性物质进一步用HPLC系统纯化 | 第109-112页 |
9-5-4-6 SDS-PAGE电泳 | 第112-114页 |
9-5-5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 第114页 |
9-5-6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14页 |
9-5-7 最适pH值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9-5-8 硫化氢-三价铁氧化还原酶的活性测定 | 第115-116页 |
9-5-9 SFORase纯化实验结果 | 第116-117页 |
9-6 本篇小节 | 第117-118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