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地方课程”的概念的再思考及其特征 | 第10-11页 |
1. 地域文化性 | 第10页 |
2. 民族性特征 | 第10页 |
3. 专题性特征 | 第10页 |
4. 探究性特征 | 第10-11页 |
5. 开放性特征 | 第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柳宗元在柳州》开发的背景 | 第12-16页 |
(一) 广西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二) 《柳宗元在柳州》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 第14-15页 |
1. 柳宗元作为柳州的重要文化符号 | 第14页 |
2. 《柳宗元在柳州》作为地方人文资源课程开发的范式意义 | 第14-15页 |
(三) 《柳宗元在柳州》作为地方课程的可行性 | 第15-16页 |
二、《柳宗元在柳州》的课程目标设计与定位 | 第16-18页 |
(一) 课程定位 | 第16页 |
(二) 语文地方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16-17页 |
(三) 《柳宗元在柳州》课程目标的确定 | 第17-18页 |
1. 积累与整合 | 第17页 |
2. 感受与鉴赏 | 第17页 |
3. 思考与领悟 | 第17页 |
4. 应用与拓展 | 第17页 |
5. 发现与创新 | 第17-18页 |
三、课程教材编排体例的设计 | 第18-29页 |
(一) 主题模块的编排思路 | 第18页 |
(二) 教材编写的目的 | 第18-19页 |
(三) 教材编写的主要理念 | 第19页 |
1. 本教材编写应着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理念的转化 | 第19页 |
2. 本教材的编写应立足于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统一 | 第19页 |
3. 本教材的编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多种功能,实现功能组合的最优化 | 第19页 |
4. 本教材编写应遵循语文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 | 第19页 |
(四) 教材编写的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1. 教材编写的体系和框架 | 第19-20页 |
2. 教材的结构和体例 | 第20页 |
(五) 课文的选择 | 第20-21页 |
(六) 教材助学系统的设计 | 第21-24页 |
1. 单元导语 | 第21-22页 |
2. 课后练习 | 第22-23页 |
3. 相关链接 | 第23页 |
4. 综合性学习 | 第23-24页 |
(七) 教材编写范例 | 第24-29页 |
四、《柳宗元在柳州》地方课程的实施研究 | 第29-46页 |
(一) 地方课程教学实施的理念和原则 | 第29-30页 |
1. 整体性教学设计原则 | 第29页 |
2.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30页 |
3. 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 第30页 |
(二) 语文地方课程开放性实施形态的建构 | 第30-31页 |
1. 常规课堂教学 | 第30页 |
2. 自主合作学习 | 第30页 |
3. 语文活动 | 第30-31页 |
4. 探究性实践活动 | 第31页 |
(三) 《柳宗元在柳州》教学实施的案例研究 | 第31-45页 |
(四) 语文地方课程的评价建议 | 第45-46页 |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 第45页 |
2. 学习方法的评价 | 第45页 |
3. 学生学习习惯、参与程度 | 第45页 |
4. 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 第45页 |
5. 学生的家乡情怀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件一 | 第49-51页 |
附件二 | 第51-56页 |
本人在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