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不同思维倾向的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物理思维、学科思维倾向及其基本特征 | 第11-15页 |
(一) 思维的界定 | 第11-13页 |
1. 关于思维的定义 | 第11-12页 |
(1) 西方心理学界的观点 | 第11页 |
(2) 前苏联和中国心理学界的观点 | 第11-12页 |
2. 思维的特征 | 第12-13页 |
(1) 思维的概括性 | 第12页 |
(2) 思维的间接性 | 第12页 |
(3) 思维的逻辑性 | 第12页 |
(4) 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 | 第12页 |
(5) 思维的层次性 | 第12页 |
(6) 思维的能动性 | 第12-13页 |
(二) 物理思维的一般性论述 | 第13-14页 |
1. 物理思维的基本特征 | 第13页 |
(1) 精确性与近似性的统一 | 第13页 |
(2)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 第13页 |
2. 物理思维的主要品质 | 第13-14页 |
(1) 深刻性 | 第13-14页 |
(2) 灵活性 | 第14页 |
(3) 批判性 | 第14页 |
(4) 敏捷性 | 第14页 |
(5) 独创性 | 第14页 |
(三) 学科思维倾向的一般性论述 | 第14-15页 |
二、思维倾向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三、学生思维倾向的测试 | 第17-27页 |
四、不同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7-34页 |
(一) 不同思维倾向的特点 | 第27-28页 |
1. 文科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2. 语文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3. 英语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4. 数学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5. 物理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6. 物化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页 |
7. 物数型思维倾向特点 | 第27-28页 |
(二) 不同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8-34页 |
1. 文科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8页 |
2. 语文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英语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9页 |
4. 数学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29-31页 |
5. 物理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31页 |
6. 物化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31-32页 |
7. 物数型思维倾向对高中物理思维的影响 | 第32-34页 |
五、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 第34-47页 |
(一) 物理思维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 第34-35页 |
1. 抽象与概括能力 | 第34页 |
2. 判断与推理能力 | 第34页 |
3. 比较与鉴别能力 | 第34-35页 |
4. 分析与综合能力 | 第35页 |
5. 直觉与想象能力 | 第35页 |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 第35-47页 |
1. 物理教学目标 | 第35-36页 |
(1) 知识与技能 | 第35-36页 |
(2) 过程与方法 | 第36页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第36页 |
2. 物理教学策略 | 第36页 |
3. 物理教学策略的运用 | 第36-47页 |
(1) 对文科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36-38页 |
(2) 对语文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38页 |
(3) 对英语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38-39页 |
(4) 对数学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39-42页 |
(5) 对物理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42-44页 |
(6) 对物化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44-45页 |
(7) 对物数型学生的教学策略 | 第45-47页 |
六、总结 | 第47-49页 |
1.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页 |
2.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3. 存在问题 | 第47-49页 |
(1) 思维倾向归类方面 | 第47-48页 |
(2)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 | 第48页 |
(3) 研究对象的积极性方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主持研究的课题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