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磷矿 | 第9-10页 |
1.2 碳酸盐矿 | 第10-12页 |
1.3 微生物与矿物沉积 | 第12-15页 |
1.3.1 微生物与磷酸盐矿物的沉积 | 第12-13页 |
1.3.2 微生物与碳酸盐矿物的沉积 | 第13-14页 |
1.3.3 喀斯特地区微生物沉积矿物特点 | 第14-15页 |
1.4 微生物在地下水水--岩界面的活性 | 第15页 |
1.5 光合微生物及其生物成矿对污染水体的净化 | 第15-18页 |
1.5.1 光合微生物治理污染废水 | 第16页 |
1.5.2 光合微生物矿化作用治理污染废水 | 第16-18页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7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模拟海水中磷灰石的生物成因 | 第23-37页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3-25页 |
2.1.1 土壤提取液 | 第23-24页 |
2.1.2 模拟海水的配制 | 第24页 |
2.1.3 试剂 | 第24-25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3.1 水样pH值、电导率 | 第25-28页 |
2.3.2 水样中的细菌数量和溶解氧浓度变化 | 第28-30页 |
2.3.3 沉淀物SEM分析 | 第30-35页 |
2.3.4 讨论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岩溶地区淡水中碳酸盐矿物的生物成因 | 第37-65页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7-39页 |
3.1.1 土壤提取液 | 第37-38页 |
3.1.2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页 |
3.1.3 石灰岩块的选取 | 第38页 |
3.1.4 水样的选择 | 第38页 |
3.1.5 试剂 | 第38-39页 |
3.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3页 |
3.3.1 水样中电导率和pH值的变化 | 第40-43页 |
3.3.2 水样中微生物量和溶解氧浓度变化 | 第43-45页 |
3.3.3 水样中HCO_3~-、Ca~(2+)和Mg~(2+)浓度变化 | 第45-49页 |
3.3.4 水样中方解石饱和指数(SI) | 第49-50页 |
3.3.5 水样中TOC含量变化 | 第50-51页 |
3.3.6 沉淀物SEM分析 | 第51-61页 |
3.3.7 讨论 | 第61-63页 |
3.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4.2 论文亮点 | 第66页 |
4.3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