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柱支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火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4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1页
    1.2 火灾对建筑物的危害第11-12页
        1.2.1 对建筑物的危害第11-12页
        1.2.2 减小火灾危害的方法第12页
    1.3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高温下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性能第14-27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混凝土在高温下的材料特性第14-20页
        2.2.1 高温下混凝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第14-15页
        2.2.2 高温下混凝土的热工性能第15-17页
            2.2.2.1 热膨胀系数第15页
            2.2.2.2 导热系数第15-16页
            2.2.2.3 质量密度第16页
            2.2.2.4 比热第16-17页
        2.2.3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17-20页
            2.2.3.1 抗压强度第17-18页
            2.2.3.2 弹性模量第18-19页
            2.2.3.3 抗拉强度第19页
            2.2.3.4 应力-应变关系第19-20页
    2.3 钢材在高温下的材料特性第20-25页
        2.3.1 高温下钢材的热工性能第20-22页
            2.3.1.1 导热系数第20-21页
            2.3.1.2 钢筋的比热第21页
            2.3.1.3 热膨胀系数第21-22页
            2.3.1.4 密度第22页
        2.3.2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第22-25页
            2.3.2.1 屈服强度第22-23页
            2.3.2.2 钢筋的弹性模量第23-24页
            2.3.2.3 应力-应变关系第24-25页
    2.4 高温下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第27-31页
    3.1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简介第27页
    3.2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设计要点第27-28页
    3.3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施工工艺第28页
    3.4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特点第28-29页
    3.5 组合塑料模盒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适用范围第29-30页
    3.6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柱支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火灾试验方案第31-42页
    4.1 引言第31页
    4.2 加温系统第31-33页
        4.2.1 ISO834标准升温曲线第31-32页
        4.2.2 火灾试验炉第32-33页
    4.3 柱支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抗火性能研究的试验方案第33-41页
        4.3.1 试件设计第33-36页
        4.3.2 试件制作第36-39页
        4.3.3 位移测量方案第39-40页
        4.3.4 温度测量方案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柱支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火灾行为及分析第42-61页
    5.1 引言第42页
    5.2 火灾试验第42-43页
        5.2.1 试验准备第42页
        5.2.2 火灾试验实施第42-43页
    5.3 火灾行为和试验结果分析第43-60页
        5.3.1 宏观现象第43-52页
            5.3.1.1 试验过程和破坏特征第43-49页
            5.3.1.2 空心楼盖受火作用后的开裂情况第49-52页
        5.3.2 试件温度场试验结果分析第52-58页
            5.3.2.1 混凝土肋梁温度第52-54页
            5.3.2.2 混凝土边梁温度第54-55页
            5.3.2.3 梁柱节点内温度第55-56页
            5.3.2.4 试验板空腔模盒温度第56-57页
            5.3.2.5 梁内钢筋温度第57-58页
        5.3.3 试件变形及分析第58-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结论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后记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生词译释研究及教学调查
下一篇:“点”“线”“面”的词义引申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