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14-4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15-16页 |
1.1.1.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第16页 |
1.1.1.3 以管资本为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16页 |
1.1.1.4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具有“中国特色”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1.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20页 |
1.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33页 |
1.2.1 国有法人资本及其相关范畴 | 第21-26页 |
1.2.1.1 国有资本 | 第21-22页 |
1.2.1.2 国有法人资本、财政股权投资和民间资本 | 第22-25页 |
1.2.1.3 本文研究的国有法人资本 | 第25-26页 |
1.2.2 PPP模式 | 第26-31页 |
1.2.2.1 PPP模式的内涵 | 第26-27页 |
1.2.2.2 PPP项目及一般运作模式 | 第27-28页 |
1.2.2.3 国有法人资本、财政股权投资和民间资本在PPP项目中的比较 | 第28-31页 |
1.2.3 PPP项目风险管理 | 第31-33页 |
1.2.3.1 PPP项目风险 | 第31-32页 |
1.2.3.2 PPP项目风险管理 | 第32-3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33-40页 |
1.3.1 国有法人资本的内涵、定位及作用 | 第33-35页 |
1.3.2 PPP项目风险管理 | 第35-38页 |
1.3.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 第35-36页 |
1.3.2.2 PPP项目风险评价 | 第36页 |
1.3.2.3 PPP项目风险分配 | 第36-38页 |
1.3.3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 第38-40页 |
1.3.3.1 国有法人资本投资的风险管理 | 第38-39页 |
1.3.3.2 PPP项目的财政风险管理 | 第39页 |
1.3.3.3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定位与实现路径 | 第39-40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思路 | 第40-4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1.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41-42页 |
1.5.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42页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42页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42-44页 |
1.6.1 本文创新点 | 第42-43页 |
1.6.2 本文不足处 | 第43-44页 |
2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44-50页 |
2.1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理论基础 | 第44-47页 |
2.1.1 产权理论 | 第44-46页 |
2.1.1.1 产权理论的内涵 | 第44页 |
2.1.1.2 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4-45页 |
2.1.1.3 产权理论在公有性质资本参与PPP项目中的运用 | 第45-46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6-47页 |
2.1.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 | 第46页 |
2.1.2.2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6-47页 |
2.1.2.3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有性质资本参与PPP项目中的运用 | 第47页 |
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47-50页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 | 第47-48页 |
2.2.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8页 |
2.2.2.1 强调对不同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 | 第48页 |
2.2.2.2 以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职责 | 第48页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 第48-50页 |
3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识别 | 第50-66页 |
3.1 PPP项目风险识别的一般分析 | 第50-51页 |
3.2 资本运作层面的风险识别 | 第51-58页 |
3.2.1 国有法人资本和财政股权投资“合作不当”的风险识别 | 第51-55页 |
3.2.1.1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 第51-52页 |
3.2.1.2 政府债务管理不到位降低国有法人资本投资安全性 | 第52-53页 |
3.2.1.3 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分配不合理 | 第53-54页 |
3.2.1.4 基于国有企业身份导致的心理风险 | 第54页 |
3.2.1.5 监管不力风险 | 第54-55页 |
3.2.2 国有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竞争不当”的风险识别 | 第55-58页 |
3.2.2.1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PPP市场竞争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3.2.2.2 国有企业过度参与PPP项目引致的风险 | 第56-58页 |
3.3 SPV运作层面的风险识别 | 第58-64页 |
3.3.1 PPP项目设立SPV的必要性 | 第58-60页 |
3.3.2 SPV设立阶段的风险识别 | 第60-61页 |
3.3.3 SPV运营阶段的风险识别 | 第61-63页 |
3.3.4 SPV移交阶段的风险识别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评价 | 第66-76页 |
4.1 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 | 第66-67页 |
4.2 风险评价技术路径分析 | 第67-74页 |
4.2.1 定性风险评价 | 第67-73页 |
4.2.1.1 资本运作层面的定性风险评价 | 第67-70页 |
4.2.1.2 SPV运作层面的定性风险评价 | 第70-73页 |
4.2.2 定量风险评价 | 第73-74页 |
4.2.2.1 观察法 | 第73页 |
4.2.2.2 建模法 | 第73-74页 |
4.2.2.3 专家判断法 | 第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分配 | 第76-86页 |
5.1 风险分配的一般分析 | 第76-77页 |
5.2 风险分配原则 | 第77-79页 |
5.2.1 将风险分配给最能有效影响风险因素的参与主体 | 第77-78页 |
5.2.2 将风险分配给最能有效吸收风险因素的参与主体 | 第78页 |
5.2.3 风险分配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各主体的能动性与参与度 | 第78-79页 |
5.2.4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 第79页 |
5.3 风险分配方案 | 第79-83页 |
5.3.1 资本运作层面的风险分配 | 第80-82页 |
5.3.1.1 国有企业和政府因“合作不当”产生风险的分配方案 | 第80-81页 |
5.3.1.2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因“竞争不当”产生风险的分配方案 | 第81-82页 |
5.3.2 SPV运作层面的风险分配 | 第82-83页 |
5.3.2.1 SPV设立阶段的风险分配 | 第82页 |
5.3.2.2 SPV运营阶段的风险分配 | 第82-83页 |
5.3.2.3 SPV移交阶段的风险分配 | 第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6 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 第86-94页 |
6.1 国家体育场PPP项目案例概况 | 第86-88页 |
6.1.1 项目概况 | 第86-87页 |
6.1.2 项目合同体系 | 第87-88页 |
6.2 国家体育场PPP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 第88-92页 |
6.2.1 资本运作层面的风险管理分析 | 第88-89页 |
6.2.2 SPV运作层面的风险管理分析 | 第89-9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7 完善国有法人资本参与PPP项目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94-102页 |
7.1 在资本运作层面,形成PPP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 | 第94-97页 |
7.1.1 深化改革理念,推动政府向市场适度分权 | 第94-96页 |
7.1.2 严格地方债管理,抑制政府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 第96-97页 |
7.1.3 加强信息公开,减少因“委托-代理”问题诱发的风险 | 第97页 |
7.2 在SPV运作层面,严格实操环节标准加强风险防范 | 第97-102页 |
7.2.1 完善PPP项目的财政管理制度 | 第98-99页 |
7.2.2 发挥国有企业推动PPP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99页 |
7.2.3 加强对国有法人资本的绩效考核 | 第99-100页 |
7.2.4 合理分担风险,履约与维权并重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8-110页 |
后记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