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1.2.1 地方政府债券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13页 |
1.2.2 信用评级的概念和分类 | 第13-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及其信用风险概述 | 第21-31页 |
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2.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历程和现行政策 | 第21-23页 |
2.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与利差分析 | 第23-26页 |
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分析 | 第26-31页 |
2.2.1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概况 | 第26-27页 |
2.2.2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因素 | 第27-31页 |
3 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1-43页 |
3.1 国际评级机构市政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1-33页 |
3.1.1 穆迪的市政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1-32页 |
3.1.2 标准普尔的市政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2页 |
3.1.3 穆迪和标普的市政债券信用评级的总结与启示 | 第32-33页 |
3.2 国内评级机构的地方政府债券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3-39页 |
3.2.1 中债资信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4-36页 |
3.2.2 上海新世纪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6-38页 |
3.2.3 大公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与实践 | 第38页 |
3.2.4 国内评级机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总结 | 第38-39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难点与问题 | 第39-43页 |
3.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难点 | 第39-40页 |
3.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突出问题 | 第40-43页 |
4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 第43-49页 |
4.1 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度量的关系 | 第43页 |
4.2 主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第43-45页 |
4.2.1 CreditMetrics模型 | 第43-44页 |
4.2.2 CreditRisk+模型 | 第44页 |
4.2.3 KMV模型 | 第44-45页 |
4.3 KMV模型的违约概率计算 | 第45-47页 |
4.4 KMV模型在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应用 | 第47-49页 |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 | 第49-61页 |
5.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9页 |
5.2 基于KMV模型测算违约概率 | 第49-51页 |
5.3 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 | 第51-58页 |
5.3.1 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1-53页 |
5.3.2 评级指标的聚类分析 | 第53-55页 |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级结果计算 | 第55-58页 |
5.4 总结 | 第58-61页 |
6 研究展望与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建议 | 第61-65页 |
6.1 研究展望 | 第61页 |
6.2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的建议 | 第61-65页 |
6.2.1 完善技术体系,提高地方政府债券评级质量 | 第62页 |
6.2.2 完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 第62-63页 |
6.2.3 加强信息透明度,为信用评级提供充足信息 | 第63-64页 |
6.2.4 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统一地方政府债券的评级前提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